文学道路的开端
读书会开始,李向东简单阐述了上海与丁玲的因缘,他表示,上海对于丁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城市,这里既是她文学道路的开端,也是她人生之路的起点。在这里,她发表了最早的两篇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走上了文学道路;在这里,她加入左联,开始革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之后,李向东向各位读者详细讲述了解放之前丁玲两次来上海的情形。1922年,丁玲第一次来上海看望同学王剑虹,和她一起在上海平民女校工作、学习,并参与了中共早期的部分妇女运动。之后两人辗转南京,一年后又回到上海,进入上海大学学习中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王剑虹与瞿秋白产生了恋情,并且于1924年1月结婚。1980年,丁玲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文中丁玲以少女的情怀描写了当年生活,回忆了既微妙又复杂的情感关系。当时,瞿秋白曾经给丁玲做过评价,他说,“冰之(丁玲原名)是飞蛾扑火非死不止。”,这个评价最后也成为了丁玲一生最好的概括与预见。两位好友共结连理使得丁玲心中有些失落,此时,与向警予的一番谈话使丁玲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向警予是丁玲母亲的同学,也是中共党员,丁玲称她为九姨。九姨告诉她不要辜负你母亲的期望,将来要在社会上做一番事业,有一番贡献。于是,丁玲决定离开上海,去北京补习、考大学,追求新生活。
丁玲第二次来上海是在1928年初,此时丁玲的两篇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了巨大轰动。上海是当时的文学中心,聚集了大量文学青年与文学刊物,于是丁玲和胡也频来到上海。到上海后,丁玲又陆续发表了多篇文章,受到叶圣陶另眼相看。在他介绍下,丁玲出版了第一本书《在黑暗中》,坚定地走上了文学道路……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