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中的文学痕迹
邱华栋将这次的主题定义为“北京时间与上海时间”,因为北京和上海的城市生活分别是他和金宇澄的写作内容。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是城市文学重要的素材来源。在邱华栋“北京时间”系列作品中,他以成长中的北京作为背景,把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作为主人公来创作,用精妙绝伦的语言,将国际大都市北京的繁华景象和暗藏深处的内心影像呈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对人性的体察,将外界环境与市民内心结合起来,构成了对这个城市以及这个时代的深刻体悟。在邱华栋看来,作品《白昼的喘息》中所写的艺术家们还再继续地生长,虽然他的记忆已经停留在1995年《白昼的喘息》的定格里。他以调侃的口吻提到了自己的另一本小说《正午的供词》,他说:“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我是29岁,那时我觉得自己已经29岁了,应该写一本相对厚重的书。”
金宇澄在对话开始便提到城市文学不受重视的现状:“城市生活好像一直没受到重视,从30年代到现在,它一直是被批判的对象,或者被说成是腐朽的,所以我们一直将乡村叙事作为一个重点。”谈到《繁花》的创作时,金宇澄讲述了新媒体的发展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每天在网上写作,我觉得这和我们最早的传统——连载小说差不多。当你无意之中进入连载小说讲故事的状态,真的投入进去,写作就变得非常简单,这是一种超常的发挥。”金宇澄对新媒体写作的讲述得到了邱华栋的认可,邱华栋说:“三四十年代上海很多报纸连载小说的方式……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