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两点,思南文学之家邀请到了著名小说家、编辑家、评论家,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与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金宇澄展开对谈。读书会现场,北京时间与上海时间激烈碰撞,南北作家不一样的眼光和理解给台下的观众们呈现了中国城市生活的全貌。
城市发展中的文学痕迹
邱华栋将这次的主题定义为"北京时间与上海时间",因为北京和上海的城市生活分别是他和金宇澄的写作内容。北京和上海,作为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是城市文学重要的素材来源。在邱华栋"北京时间"系列作品中,他以成长中的北京作为背景,把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作为主人公来创作,用精妙绝伦的语言,将国际大都市北京的繁华景象和暗藏深处的内心影像呈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对人性的体察,将外界环境与市民内心结合起来,构成了对这个城市以及这个时代的深刻体悟。在邱华栋看来,作品《白昼的喘息》中所写的艺术家们还再继续地生长,虽然他的记忆已经停留在1995年《白昼的喘息》的定格里。他以调侃的口吻提到了自己的另一本小说《正午的供词》,他说:"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我是29岁,那时我觉得自己已经29岁了,应该写一本相对厚重的书。"
金宇澄在对话开始便提到城市文学不受重视的现状:"城市生活好像一直没受到重视,从30年代到现在,它一直是被批判的对象,或者被说成是腐朽的,所以我们一直将乡村叙事作为一个重点。"谈到《繁花》的创作时,金宇澄讲述了新媒体的发展对自己创作的影响:"每天在网上写作,我觉得这和我们最早的传统——连载小说差不多。当你无意之中进入连载小说讲故事的状态,真的投入进去,写作就变得非常简单,这是一种超常的发挥。"金宇澄对新媒体写作的讲述得到了邱华栋的认可,邱华栋说:"三四十年代上海很多报纸连载小说的方式,跟今天互联网时代的生产的感觉是一样的。这个很有意思。"
城市生活中的文学语言
在城市文学中,不可或缺的是城市当地方言的运用。金宇澄在《繁花》中运用上海方言写作,他说:"当决定这篇稿子要出书的时候,我对这部作品整体做了改动,把一些俚音字和其他人不懂的方言字去掉,用其他的字词来代替。否则,《繁花》也不会有那么多非上海的读者。"邱华栋则表示北京方言的运用自从王朔以后就鲜少出现。他说:"今天大院文化衰弱了,没有了,看不见了。所以用一种特别纯北京、儿话音的方式写作也好像没有什么空间。"
谈及城市生活中的写作素材,邱华栋用一个简单却又充满童话浪漫色彩的《蜘蛛人》故事,讲述了自己在创作中的所思所感。"城市里面发生的一些新闻,变成了新闻结束的地方,但这里有时候是文学出发的地方。所以新闻结束了,作为一个作家,我从那重新出发,找到了人文的精神和关怀。"金宇澄表示他强烈地想要了解年轻人对城市的理解。他用一个青年作家给他讲述的"拼桌"故事,说明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故事,但是没有一个地方能讲出来,这也更加坚定了他想要知道年轻人城市生活状态的决心。
城市变革中的时间把握
邱华栋认为不论是北京时间还是上海时间,对时间的把握是极其重要的。他说:"如果你的人文精神要展现出来的话,你首先要勤奋,没有任何时间付出是不行的。"他提出了一个小方法来合理地管理利用时间,"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时间都是碎片的。怎么管理?我现在用一个办法,叫做碎片连缀法。每年给自己确定一些目标,比如今年我要写什么作品,今年我要干什么事。我把今年的目标分解到每个月,每个星期,每一天。然后把碎片的时间利用起来,连缀起来,最终就会办成一件比较大的事情。我觉得时间的管理,不管是在北京时间还是上海时间,都是挺重要的,对每个人来讲也是挺重要的。"
而金宇澄则是对当下读者的阅读发表了看法,"读者应当培养自己阅读的习惯,要大量地和书接触,看一些随笔,或者看一些短篇。当然大部头的作品,如果时间比较紧张,看一些梗概也可以。"
在被问及生命的意义时,邱华栋这样说:"人作为一个生命的过程,都是向死而生的,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我只能写个体生命的感受。但我觉得总的来讲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不管长短,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还有一点最重要的,人活在世,爱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