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对尼采的四种解读方式
如果说马克思预言了20世纪以来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基本状况和基本动向,那么,尼采则在精神层面上给出了人们许多天才性的预言。孙周兴教授认为,在西方,对尼采的解读方式主要有四种。
第一种是心理和传记的解读。尼采生于1844年,25岁当教授,在1888年这一年里,他写了六本书,近乎疯狂,到1889年年初他就疯掉了。此后直到1900年,他在精神病里面待了11年。在尼采生命的最后时间里,他看到妹妹伊丽莎白在旁边哭,就对她说:“伊丽莎白,别哭,难道我们不幸福吗?”其实,从世俗眼光看,尼采一生实在谈不上幸福,他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女人,也没有名声,没有读者,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四部当年只印了40本,还没人买,只好到处送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尼采都不是一个成功人士。孙周兴认为,我们看一个伟大的作家、伟大的哲学家,我们希望看到他怎么生活的,他的思想和作品跟他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传记和心理的解读是很普遍的、很常见的一种解读方法。
第二种是文学和美学的解读。尼采的书之所以在中国有那么多的爱好者,至少部分是因为他的表达方式,很诗意,很文学,很有趣味。尼采自己也说他书是文学,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尼采自诩,是可以跟莎士比亚和歌德文学并列的。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后来一直有人从文学、美学这个角度来解读尼采,这是正常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