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罗大佑的这句歌词,同样可以用到萧红身上。在香港导演许鞍华的电影《黄金时代》之前,关于萧红的声音,多数只限于文学圈内部;但这部电影之后,各种喧哗之声,关于电影的、文学史的、情感的,一哄而上,几乎到了“无处不萧红”的地步。
在影片上映近1个月、争论渐消之后,香港作家、学者李欧梵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曾友情出演《黄金时代》(这部分镜头在正式上映时被剪)的毛尖,10月25日晚在思南文学之家进行了一场题为“萧红和萧军”的对谈。因为两位主讲者的专业身份,这场对谈,被认为是“正解”。
1问:最“脏乱差”,还是最“黄金”的时代?
“那是中国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想怎么活,就怎么活”的萧红,“想爱谁,就爱谁”的萧军,“想骂谁,就骂谁”的鲁迅……《黄金时代》的系列海报,对“黄金时代”四个字的解读格外吸睛。毛尖向李欧梵提出了一个很多观众都好奇的问题:上世纪30年代,在历史教科书上可能是一个最“脏乱差”的时代,它怎么就变成“黄金时代”了呢?
李欧梵:我个人感觉,这部电影描述的是我父母那一代。我父母当时在南京中央大学念音乐系,后来抗战爆发,这些知识分子流亡到其他地方,基本立场都是抗日。这段在电影里交代得很清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