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个故事,多种读法

我写《沈从文的后半生》,不代替传主去想、去说、去做;我也不把传主所想、所说、所做,转换成我自以为是的表达方式。
时间:2014年9月13日(周六)下午2:00
嘉宾:张新颖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
         (复兴中路505号,近重庆南路)

嘉宾介绍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韩国釜山大学交换教授(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
沈从文的后半生
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

文字实录



思南读书会33期: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个故事,多种读法

    “我写《沈从文的后半生》,不代替传主去想、去说、去做;我也不把传主所想、所说、所做,转换成我自以为是的表达方式。”所以,张新颖自认为是用最笨的办法,顺着年月来写,“那就是跟着一个生命实际发生的事情走。” 【详情】

  9月13日下午两点,思南读书会第三十三期邀请到了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解读“沈从文的后半生”的多种含义。


  我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出版也有两个多月了。非常奇妙的是,我有时候翻翻写的稿子或者翻翻出的书,会产生一些新的想法。是当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没有体会到的事情。也就是说,这本书其实是大于写这本书的人的。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状态,如果你写了一本书,它和你一样大,或者是比你写这个书要少一点,恐怕不是一个很好的事情。我觉得如果把沈从文的世界,限制在张新颖的世界里面,那就是一件非常不妙的事情。回过头来我会有点感谢我自己这样的一个想法,尽量的呈现沈从文这个人他的后半生是怎么过来的,至少表面上不那么急着用我自己的观点来写他、判断他。


  如果我们将沈从文后半生漫长的经历看成一个故事的话,假设这个故事也很多层的含义,那么这个人本身要很丰富,所以才会让读这个故事的人,过了一段时间再体会到另外一层含义。我想我的脑子比较慢,我在领会这个东西的时候,是需要过很长的时间才明白那么一点点。虽然我这个书对我来说是写完了,但是我对沈从文后半生明白的过程还没有完。


  我今天就想跟大家交流一下,这样的一个故事,它有可能包含着哪些含义?我觉得是非常丰富的,立体的。像这本书一样,是一个开放的文本。第一个我想说的是在绝境中创造事业的故事。因为这本书的一开头,这个人就精神崩溃、自杀,一般来说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一个故事不会一开始就这样高潮……详情】

张新颖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曾任韩国釜山大学交换教授(200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访问教授(2006年),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
闫华
活动现场热心读者像本场嘉宾提问。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张新颖老师为热心读者签字。

现场图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