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的秘密 | 徐则臣《北上》

在小说开始之前,徐则臣引用了这句诗。时光流逝,《北上》的故事在1901年、2012年、2014年之间来回摇摆,时间最终在民族秘史的隐秘磁场中停滞下来,随之安顿的...
时间:3月9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复兴中路505号)
嘉宾:徐则臣、黄昱宁、黄平、吴越

嘉宾介绍



小说家,1978年生于江苏东海,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人民文学》副主编。
《北上》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这一年,时局动荡,整个中国大地风雨飘摇。
个人简介
1981年生于辽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从事当代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学批评。出版有《自我的踪迹》《反讽者说:当代文学的边缘作家与反讽传统》《大时代与小时代》等著作...
个人简介
981年生于辽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从事当代文学史研究与当代文学批评。出版有《自我的踪迹》《反讽者说:当代文学的边缘作家与反讽传统》《大时代与小时代》等
个人简介
吴越,1983年生,《收获》文学杂志编辑。

文字实录



徐则臣:运河是引导我走向世界的向导

       3月9日下午,青年小说家徐则臣带着新作《北上》来到思南读书会第288期现场,与翻译家黄昱宁、青年评论家黄平、《收获》编辑吴越共同聊一聊大运河所承载的文化意义。详情

用虚构逼近真实:显微镜下的大运河


运河是徐则臣二十年来的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随着对运河的兴趣愈发浓厚,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徐则臣都要认真收集。“你对运河了解得越多,你会发现你对它了解得越少,因为你不断地深入细节。”从早年描写运河周边的《花街》《石码头》到新作《北上》,徐则臣将运河从小说的背景推向了小说主角。


2014年,徐则臣决定开始创作《北上》。他发现,“当真正要写的时候,我的运河只是望远镜中的运河,这远远不够,还需要放大镜、显微镜,每一个细节都要交代清楚。”在写作的四年里,徐则臣从南到北走遍了大运河流经的4个省,两个直辖市,18个地级市,五大水系。有实证主义倾向的他表示,“我去过一个地方以后,写起来比较踏实。”


为了确保历史的真实性,徐则臣翻阅了60余本相关的专业书籍。他根据各个国家士兵的日记、邮件、回忆录等等,像建筑师一样画图来构思小说的结构。“我要确保我写到的每一个地方,我不敢说完全是事实,至少在我的阅读视野里,应该无限逼近那个事实。”


小说中牵涉了大量关于运河和历史的专业知识。黄昱宁说,“这些陌生的知识急速爆炸在一个文本中,很容易被贴上知识写作的标签。”如何使小说有足够的信息量而又不会让故事超载?

……【详情】

现场嘉宾
程德培、王继军、张楚、王苏辛
嘉宾图书
《北上》
现场读者
读者笔记
现场嘉宾
读者签名

现场图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