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而入诗
在书序《跟着父亲读古诗》中,潘向黎通过描绘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诗歌到底是什么。毕飞宇表示,“这既是一个序,也是一个注脚,来自于家庭熏陶而养成的‘诗性’尤其宝贵。”所谓“家在诗外总关诗”,潘向黎认为,不显山露水,不刻意为之的“悟性”才是品诗之道。真正领略“诗髓”在于一个“化”字,即自然而然地进入诗歌的内部肌理,而非有的放矢地强融。
读诗词一定不能有“隔”,墙、帘子,甚至连一层纱布都最好不要,只有“全视”,才能把整个人“化”进去。“你要把自己当成赤裸的惊魂,没有肉身的束缚,就像羽毛和云一样飘进去,飘入诗人为你缔造好的世界里。”她说道。
毕飞宇补充道,潘向黎的“化路”是基于对语言的深刻理解,并幽默地洞察到。相对于读古诗,现代人更喜欢刷朋友圈,是因为日常生活中我们交流的语言很简单、不费力。而古诗虽每个字都认识,却要劳神费心来参悟,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所传达出来的那种清幽无尘杂的意境和诗人洁身自好的志趣,就需要“化”而所得,即所谓的“言象意”,读懂语言才能明白诗人要描绘的具象,从而领悟其所营造出的意境。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