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建筑祖国的语言

2017年10月,石黑一雄因“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的虚幻联系之下的深渊”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时间:7月21日(周六)14:00-16:00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复兴中路505号)
嘉宾:张定浩、王幸、刘砚

嘉宾介绍



《上海文化》杂志社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三届客座研究员。诗人,文学评论家。
《长日将尽》
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获布克奖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
个人简介
《午间新闻》主播,侧耳团队成员。
个人简介
《上海早晨》主播,侧耳团队成员。

文字实录



通过文本回到诗歌本身

      7月21日下午,诗人、评论家张定浩携其新作《取瑟而歌:如何理解新诗》作客第255期读书会,与SMG的两位主播王幸、刘砚共同探讨新诗,走近五位现代诗人,从“言”到“意”,品味他们诗之魅力,为读者提供理解新诗的另一路径。详情

作为侧耳团队的一员,刘砚在读了张定浩的书之后,不禁产生了疑惑:读诗和解诗究竟相差多远?朗朗上口的不一定是好诗,毫不押韵的反而让人铭记。对此,张定浩回应押韵其实是诗歌音乐性的一部分,而现代诗的音乐性往往隐藏于其内在的节奏和气息中,好的诗歌有张力,会呼吸。“它犹如一个生命体,读第一遍时用耳朵去感受,多读几遍就会读出它自己的生命。” 


从感性层面讲,张定浩更喜欢比较有音乐调性的诗,然而遗憾的是,大量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丧失了本身的音乐节奏之美。新诗之“新”在于诗人的自我创新,用现代汉语营造一种音乐感:“它一直在对抗古典,但是跟古典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所以不必故意强调诗须押韵,生硬地制作韵脚反而显得矫揉造作,失于美感。


海子的诗《以梦为马》谈到了“诗语”:“万人都要从我刀口走过,去建筑祖国的语言”。张定浩认为这彰显了语言的一体性,如同建筑,在它的内在空间,有巨大的空白,也有词语间的沉默,构成一个整体。刘砚表示品味一首完整的诗的确能获得一种来自内部的生命力。如在阅读林徽因的诗时,他就强烈地感觉到字里行间贯穿的节奏:“她的诗本身自带音律性,内在有一种音乐感。” 王幸亦认为林徽因非常旖旎,如张定浩所言,透出高贵、优雅的气质:“诗人最重要的是真诚,而林徽因的真诚是直达内心,而非发散的。”

……【详情】


现场嘉宾
王幸、张定浩、刘砚
现场嘉宾
张定浩
现场嘉宾
王幸
现场嘉宾
刘砚

现场图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