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的散文体巨著《存在与时间》出版九十周年纪念。该书一经出版,便在西方世界引发热烈反响,中国学者和读者也就此展开了很多讨论。思南读书会第180期活动现场,主持人蔡文菁,与高宣扬、张祥龙、王庆节等几位教授,共同探讨《存在与时间》中有关生命的意义、中西方文化的互补以及对当代问题的思考。
海德格尔的概念与日常生活
哲学书相对来说是比较艰涩难懂的。王庆节教授认为,海德格尔的书也是难读的,因为他用了一些概念,促使大家对整个西方最基础的传统进行重新思考。这些概念,有些是西方哲学史上常用的概念,而有些是被赋予了哲学含义的日常用词。“比如Computer,内地读者马上会说这是计算机,但港台读者把它叫做电脑。这两个名词的翻译代表了对Computer本质的理解,一个把它看作是一种机器,另一个看作是人脑。对于Computer从机器到脑的理解,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另外一个核心概念,理解。通常所说的理解,是指主体如何认识客观世界。而海德格尔讲的理解是Understanding,首先要从Standing讲起来、站起来,最终站出去。认识需要不断突破界限,是一个站起来,又站出去的过程。“海德格尔所创造出的一系列概念有时是一种误读,在颠覆一个传统的时候一定会造出一些新词,用旧的概念来产生新意,这个时候就需要读者展开脑筋急转弯。急转弯之后你就会觉得海德格尔没有那么神秘和复杂,讲的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道理。”……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