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是我的“下酒菜”
乡愁,不一定是“愁”,而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怀恋。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一些老建筑被拆除,建筑里面的人文故事也相继失传,令人痛心。所以,徐锦江从最熟悉的愚园路上开始,重温历史、还原历史。他谈到,“愚园路是我的‘下酒菜’,今天还原的是愚园路,上海还有很多的马路可以还原,如果大家都来做这个自愿的工作,可以把整个上海的历史文化原原本本地系统地还原出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曹可凡以自己居住的“锦园”为例,表示上海的每一条弄堂、每一条马路、每一幢楼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这些历史故事可以展开,上海的近代史会更加丰富。如徐锦江所说,“建筑是很冰冷的符号,如果没有故事的话,它就没有温情。注入了每个人的故事,建筑就有了温度,能够真正地成为有情怀的乡愁。”
在上海,一条条马路、弄堂、里居,或许就是人们的“乡愁”之所在。属于愚园路的“乡愁”是什么?李天纲说,愚园路建设、发展的高峰——上世纪20、30年代,正是上海的黄金时代。“那时上海房地产业非常发达,而且是往西扩展,从广东路、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到南京路,再往西走到静安寺,南京路、静安寺路接上愚园路。这就是文脉,城市建造的走向。”后来,日军入侵,战火横飞,上海的西区因是租界,而受影响较小,愚园路之文脉就这样从上世纪20、30年代流淌到今天。“上海的故事是讲不完的,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在上海书写,那个年代的英雄志士豪杰文人都来了上海,把故事留在上海……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