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园路上:城市人的“乡愁”

徐锦江说, “在气质上,上海是我永远的故乡。愚园路是我一辈子的‘乡愁’。爱也好,恨也罢。”他用一种上海的语言方式,用一种都市的叙述节奏,描述着属于“上海弄堂小子”的别样乡愁 ...
时间:12月10日(周六)下午2:00
嘉宾:徐锦江、李天纲、曹可凡
地点:思南文学之家

嘉宾介绍



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任《解放日报》副总编辑。曾任《申江服务导报》主编。
《愚园路上》是一本有关上海的散文随笔集,全书分【上海·少年、上海·成长、上海·转悠、上海·远方、上海·品艺、上海·偶记、上海·钩沉】几大部分。
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系主任,上海宗教学会副会长。研究中国宗教、中国思想文化和上海历史。2009年,和魏明德博士一起,在复旦大学创办“徐光启-利玛窦文明与宗教对话研究中心”(简称“利徐学社”),从事中西宗教、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SMG主持人、作家、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上海慈善基金会形象大使,中国十佳电视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出版《人生AB面》《可凡专送》《大地星河》《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和《画外话》等作品。

文字实录



愚园路上:城市人的“乡愁”

  12月10日下午,徐锦江、李天纲、曹可凡三位嘉宾做客第155期思南读书会,围绕徐锦江新书《愚园路上》,从愚园路谈起,聊甜蜜的乡愁、聊城市的历史...详情

  愚园路是我的“下酒菜”


  乡愁,不一定是“愁”,而是一种对过往经历的怀恋。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一些老建筑被拆除,建筑里面的人文故事也相继失传,令人痛心。所以,徐锦江从最熟悉的愚园路上开始,重温历史、还原历史。他谈到,“愚园路是我的‘下酒菜’,今天还原的是愚园路,上海还有很多的马路可以还原,如果大家都来做这个自愿的工作,可以把整个上海的历史文化原原本本地系统地还原出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曹可凡以自己居住的“锦园”为例,表示上海的每一条弄堂、每一条马路、每一幢楼都有自己的故事,如果这些历史故事可以展开,上海的近代史会更加丰富。如徐锦江所说,“建筑是很冰冷的符号,如果没有故事的话,它就没有温情。注入了每个人的故事,建筑就有了温度,能够真正地成为有情怀的乡愁。”


  在上海,一条条马路、弄堂、里居,或许就是人们的“乡愁”之所在。属于愚园路的“乡愁”是什么?李天纲说,愚园路建设、发展的高峰——上世纪20、30年代,正是上海的黄金时代。“那时上海房地产业非常发达,而且是往西扩展,从广东路、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到南京路,再往西走到静安寺,南京路、静安寺路接上愚园路。这就是文脉,城市建造的走向。”后来,日军入侵,战火横飞,上海的西区因是租界,而受影响较小,愚园路之文脉就这样从上世纪20、30年代流淌到今天。“上海的故事是讲不完的,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在上海书写,那个年代的英雄志士豪杰文人都来了上海,把故事留在上海…… 详情

活动现场
从左至右为曹可凡、徐锦江、李天纲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读者提问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

现场图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