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并非“避难所”
一个女孩子冰天雪地里在教堂前举着牌子,抗议歧视同性恋,拒绝人工流产,开车过去才发现是自己的女儿,他惊呆了。“他”是唐颖在美国的华人朋友,这个故事也是唐颖决定开始非虚构创作的缘起。唐颖坦言,带孩子离开中国,最初是一种逃避。但是来到美国后,她发现自己面临了更大的挑战。如何了解美国文化,如何融入美国社会,如何引导孩子融入学校生活,这一切都亟待解决。从中国到美国,父母与孩子同为异乡人,作为一个整体,在陌生的环境里,他们毫无根基,会与外界产生很多冲突。比如美国是一个法律社会,很多法律对于华人来说,很陌生。这种无知有时候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给家庭带来沉重影响。
另一方面,因为年龄、教育、生活阅历、交往人群的不同,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家庭内部也会产生很多隔膜。比如父亲完全不清楚女儿的政治立场;家长焦虑,却完全不理解子女在学校遇到的困惑与障碍等等。如王雪瑛所言,“相比他们的父母来说,第二代的孩子是更年轻的时候进入美国社会,所以肯定对美国的浸入程度和了解程度更深,所以他们会碰到他们的问题,这也是唐颖作为一个作家很关心的一点。”
真诚抵达真实
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小说家唐颖始终在利用文学再现生活。“唐颖是一个接地气的作家”,王雪瑛这样评价她,“无论虚构还是非虚构作品,她都不会远离自己的人生,而是非常贴近自己的人生,感受自己的人生。”在书写自己的生活中,唐颖也经常反思自我……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