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96期通讯:在成长中突破困境

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5/11/23


11月25日是文学大师巴金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上海的文化记者都会自发相聚在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巴老生前他们为巴老祝寿、为读者们带去巴老近况,巴老生后他们献上玫瑰怀念巴老。11月21日下午,这些文化记者们再次相聚在思南读书会,与广大读者分享当年采访巴老的经历,回忆与巴老相处的点滴往事。

巴老的生日是一种文化现象

本次思南读书会的主题源自巴金故居编选的《满城多少送花人——新闻记者眼中的巴金》一书,而这本书的书名又源自新华社高级记者赵兰英的一篇报道,她清楚地记得,1992年巴老生日那天,她走了好几家花店都说没花,后来从衡山路走到富民路,终于在花店里买到一束花。"店主说,今天好多人来买花,好像有个人生日。我问是谁?他说是巴金!"

《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林伟平补充道巴老其实从小就不喜欢过生日,也一直婉拒大家给他过生日,有时会"躲生":生日那天躲到杭州等地。但在他们的印象里,巴老的生日可能是全国最热闹的生日。即使巴老生病住院,医生护士们也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做纸鹤、灯笼,在巴老生日那天张灯结彩,把病房里装扮得非常喜庆,而各地送来的花篮更是摆满了病房所在的楼层。赵兰英觉得"巴老的生日,其实不是一个人的生日,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民对文化的致敬,对道德的赞扬。"

巴金与记者家人般的感情

巴老把记者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亲人,林伟平与王曼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都回忆到了一个细节,他们每次结束对巴老的拜访,巴老总是要送到房间的门口,直到他站不起来为止,没有一次破例。赵兰英则提到自己年轻的时候身体不好,巴老很关心她身体的状况,有一次她与巴老同住华东医院,巴老问她病房号与病情,她也偷偷去看巴老。

《解放日报》文艺部主编姜小玲深情地回忆当年她初为人母,给巴老看自己孩子的照片,巴老连连称赞"很可爱",她觉得当时是在跟自己爷爷在说话。

上海广播电视台(集团)工会常务副主席郑丽娟还提到采访巴金与采访其他名人的不同之处,"别的名人我们基本不会无事去到他们家串门的,只有巴老,每年生日我们是开开心心去的,像过年一样,看看谁送花了,谁来祝贺了。"

记录下巴老对读者的深情

在读书会上,多位记者谈起了1993年巴老的生日,当时巴老反复对来贺寿的人说:"我今天能够活到90岁,是读者养活了我,读者要是不看不买我的书,我也活不到今天。人总是有感情的,读者对我的感情,我忘不了,我也希望能够有能力,有机会,表示我对他们的感情。但是我觉得要全心全意的为读者活,我已经不行了,做不到了,我很惭愧。"巴老的思想境界,对读者的感情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们如实记录下巴老的这番话,留下了珍贵的资料。正如本场读书会主持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所说,这些"新闻报道已经成为了巴金研究非常重要的史料,给中国当代文学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侧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