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下午,第95期思南读书会邀请到了作家周嘉宁、路内以及文学评论家黄德海。三位嘉宾从周嘉宁最新长篇小说《密林中》切入,围绕"青春的困境与突围"展开了深度讨论。
1、《密林中》的含义
读书会开始,黄德海向周嘉宁提出了问题"为什么给这本书起这个名字?",周嘉宁表示,小说在第一章节的时候,写的是21世纪初的一段经历。那个时候,网上聊天并不发达,主要的聊天工具只有论坛。"那时是青年时代最开心的一段日子。"她将那个时代比喻为走在平原上的时代。所谓走在平原上,是真的感觉在和小伙伴携手并进,可以看清对方,看见每个人前进的姿态。"但是你走着走着会发现前方突然出现一片森林,"周嘉宁说,"出现一片森林以后,你还是要前进,因为后退是无意义的,平原上的风光已经太熟悉了,或者说厌倦了。走到密林里以后,你看不见眼前的路,因为前面是树林,你也看不到你的朋友,因为旁边也都是树林,你只能独自一人面临前方未知的道路。"黄德海认为书名《密林中》表现了一种密林茂盛的形象,其本身的意象也是完整的。路内觉得很多事物都在这个题目中被返照出来,被导引出来,人的心像一片密林,人的感情也像一片密林。
2、青春的困境与突破
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主人公的困境,路内要求周嘉宁阐释一下青春的困境,无论是个人的还是小说中人物的。周嘉宁表示,对于自己而言,写作与自身成长密不可分,所以写作要突破的困境也与个人成长密切相关。突破是对自我边界的不断拓宽,在跟外部世界联系和互动中,自身会用更多样的视角、从更丰富的层次去看待他人、观察世界。对于现在的困境,周嘉宁认为是由青春结束后个体与整个世界互动的关系构成的。
黄德海对周嘉宁所谓的困境作了补充,他说:"我们如果一开始在用文学的方式,把自己围在一个围墙里,随着自己青春期的结束,外界开始对这个围墙冲击,这个墙充满缝隙的时候,我们便面临着跟世界打交道的问题,这个问题必然是困难的。如何在小说中和外界打交道,这是困境的一个方面。"
在谈到"用小说表达作者自我的矛盾和困境"这一问题时,周嘉宁以书中人物为例,她说:"一个人物很难把你的矛盾观点表达出来,我在很多人物身上赋予了我自己的观点,让人物进行讨论。比如小说中两个女性角色之间的冲突也是我自身矛盾的体现,甚至在一些男性身上我也赋予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3、小说虚构性
路内觉得在《密林中》反映的真实事件中,人与人的冲突会更多一点,而对周嘉宁来说《密林中》是更虚构的作品。"为什么更虚构的作品里有很多真实的东西呢?就是因为里面有很多现象太普遍了,至少对于我来说,或者是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言,"她说,"我觉得当一个小说作者写了一部小说之后,应该会认同这当中的虚构性。"黄德海认为小说的虚构反而证明了小说技术本身的伟大之处。
路内和大家分享自己读完《密林中》的感受,他说:"小说本身就真的像是一片密林,所有可疑的地方都是它有魅力,有趣的地方。"对此,黄德海作出了解释,他表示,好的小说就是"多出了一些东西",多出的这一部分就是小说生命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