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下午,第93期思南读书会迎来了"河北四侠"——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张楚,这四位河北小说家与文学评论家、河北作协副主席王力平围绕"文学叙事中的现实与想象"展开了热烈讨论,给读者们带来了一场思维的盛宴。
"河北四侠":自觉地向世界文学学习
"河北四侠"因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河北四侠"集结号》丛书而正式得名,但他们的作品中有许多不同点。王力平认为把如此不同的四个人放在一起,是因为这四位作家都在写作中非常自觉地向世界文学学习,把世界文学作为自己的思想和艺术资源,这对河北文学而言是一个新的现象。也正因为他们的写作,河北文学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在今天中国文学发展的格局和背景下,向世界文学学习,把一切优秀文化作为自己精神和思想的资源,是一种必须的选择。"河北四侠"的命名是对这四位作家向世界文学学习的肯定,也会推动河北乃至中国写作向世界文学学习的进程。
现实与想象的关系
王力平首先请四位作家谈谈写作中如何处理现实与艺术想象的关系,怎样在自己文本当中,完成现实描写的变形、概括、提炼。
胡学文回忆自己幼年与外祖母一起想象外祖母与弟弟见面,当初想象的过程非常美,但是见面的情景平淡无奇,所以他觉得生活中需要想象的。而在文学中可以去想象,但是要有对生活的深入了解。他还以《包法利夫人》中爱玛与情人约会为例,讲述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不能等同的,但是也不是完全背离的。
刘建东认为每个作家从一开始就会遇到现实与想像的问题,他在写作中会创造一个现实,这个想象中的现实,是基于现实、又在现实之上飞翔的现实。"我觉得这样的想象,能激发你更大的原动力,更大的创作激情,也能让你从平凡的小事中找到创造的点……因为现实太广阔了,现实不断发展,想象也在不断发展,所以我们的写作,在每一步都是有着无限的可能性,这也是激励着我,不断改变自己,不断在现实找到这种动力,同时我们要用想象去指导现实中的逻辑,去找到可能的最佳的路径。"
李浩提出作家应该有两类人:一类人是创世者,他们会用来自现实的、记忆的、其他作家的、历史的,还有想象的所有材料,去创造一个另类的、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还有一类作家是看世者,比如说托尔斯泰引导人们认识生活,从而引导人们认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们最终的方向,我们只能过这样的生活,我们有没有可能过上另外、更好的生活。"
张楚说自己的小说中写到了母亲生活中的爱好,可母亲有所误解,认为他写了自己的私密,并感到不安。母亲不知道,文学叙事中的现实和生活中的现实有着质的区别。而他会把"捕捉到闪光、微亮的东西,用我的文字,把我的敬畏,对他们的爱,描写出来。""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启发,作家怎么用第三只眼睛看到它,把生活中的现实变成小说中的现实,然后让那些事件本身长出翅膀,让它飞翔起来。"
语言与叙事、想象
语言是作家的工具,王力平还向四位作家提出了语言问题,他们是如何理解汉语的潜能的,而语言对他们的叙事和想象带来了怎样的限制或可能?
刘建东说自己开始的时候崇尚有诗意、有语感、节奏感很强的语言,语言特别讲究长短句,来回迂回。但他写作一段时间后突然发现自己对以前的叙述结构、角度特别厌烦。他觉得汉语言写作要吸收西方的东西,但是也要从传统当中找到我们的根。小说翻译过来,经过了翻译家洗涤,而在叙述中国故事时,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更适合当下的,与中国气质更契合的语言方式,对他而言是个考验和挑战。
张楚表示自己跟刘建东的感觉是一样的。阅读是从西方经典阅读开始的,在写作锻炼中,也不自觉地模仿欧化的语言。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感觉到,怎么能够说地道的中国话,把中国话说好,说出有自己的个性,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在他以后创作当中,他也会更关注和调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意识。
胡学文引用法国文学评论家丹纳的话:"风格意味着僵化和死亡",但世界没有一个作家在写作时不想形成自己的风格,许多著名作家寻找自己小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为了找叙述的感觉,风格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有创造性的,所以要学会使用创造性的语言。
李浩则坦言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和刘建东有分歧。他认为翻译家翻译过来的作品中有着美妙的汉语,"说实话有些伟大的作家作品,德国人、英国人、拉丁美洲人,他们竟然比我会使用汉语,从来没有想汉语会这样用,他们给我提供的可能","我当然更希望把所有的东西都吃到我的肚子里……接下来运用吸收来,变成我的,我对母语进行拓展,甚至有某种气息上的改变。"语言的纯净性,是一直在内外交互影响渗透中,"我们作为写作者,甚至有某种野心的写作者,为什么不能为我们的已有语言再提供一个新物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