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90期通讯:历史的真实与现实的想象

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5/10/12


10月10日下午,虽是假期后的工作日,但读书人的热情丝毫不减。此次思南读书会邀请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格非,《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和著名评论家程德培。三位嘉宾以格非的"江南三部曲"为基础,就文学、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存在关系展开了对话与讨论。

谈小说思想与文学艺术

程永新认为格非对当代生活非常关注,思考得深刻且成熟,从三部曲的名字——《人面桃花》、《山河入梦》和《春尽江南》也能看出古典文学对格非的写作产生的影响,他的小说人物处在乡村中,历史更起了重要作用。格非用诙谐的笔调把人物写得生动,这是一种文化在乡村中的传承。程永新表示《人面桃花》涉及到的植物花草有几十种之多,像睡莲、海棠等等各种各样的植物,还有带有意味的小物件,像当时革命党用来传达讯息的金蝉,都体现出格非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山河入梦》笔触冷静,写县委书记的内心焦虑与矛盾,就和写100年间知识分子追求理想,或者是"乌托邦"的想法贯穿在一起。《春尽江南》则通过家庭这样一个最小的社会元素来表达知识分子的焦虑、困惑、悲哀与失重。程永新评价道:"'江南三部曲'每一部的艺术特点各有不同,所以让读者产生回味的东西特别多,格非的小说能触碰到时代的痛。"

格非认为他的读者分成两类人,一类喜欢《人面桃花》,另一类喜欢《春尽江南》,这两类人互不兼容,一个是历史的,一个是"乌托邦"的叙事。凡事总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格非表示他不会选择成功的人进行创作,"因为成功的人自然有大的历史在他那边,那些巨大的话语运动在描述。文学的功能其实是关注那些倒霉的人,那些心灵挣扎的人,那些看不到希望的人,他们有着很好的、高尚的情怀。"

谈历史与想象

程永新坦言,其实他们这代人的记忆不是那么清晰,可是在格非的《山河入梦》里,他感到一种强烈的精神压抑。它与《春尽江南》历史大时代的冲撞、与那种悲哀不太相同。《山河入梦》写得节制,写得冷静,可是人的精神却受挤压到了一种快要撕裂,快要呐喊的地步,传达出那个时代的气息。

格非称自己现在会怀疑历史,或者说一个事件通过一个经验、一段记忆把它保留下来,当人们再现这个记忆时会出现非常多的东西。他说:"人为什么要回忆?为什么要写作?无非是一个强大的现实话语的刺激,会迫使人回忆。回忆不是自动的,而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历史中,而在现实里。当原因的介入让人进入回忆、展开叙事时会发生奇妙的变化,这会涉及到伦理的变化,什么样的写作是真实的?"

谈"江南三部曲"中的写作变化

程德培提到格非的两个特点,一是从格非小说中可以感受到的书卷气,二是他思考任何事情都和小说分不开。程德培说:"生活比你想象的要丰富,它变化得更快。在马路上跟着一个漂亮女孩,看她走路,一路上会感觉很愉悦,因为她不停变化的步伐会给你美感。但生活变化得太快了,有时候你会感受到把握不住,这种愉悦感便失去了。"

格非称自己构思"江南三部曲"花了18年,印证了"一个作家花很多年去写一部小说,在今天是不适宜的,写作当中有很多东西在变化"。他笑称:"在我写完第一部时,第二部在十年前就构思完了,因为时代变了,所以第二部就要重新构思。写第三部最困难,要和前两部有关系,但很多想法已经变了,若是我再写一遍《人面桃花》,我肯定不这么写。"

程德培和程永新认为不要想着一个作家在构思作品以后这个东西都在脑子里。格非也戏称:"我写完一个长篇以后最大的恐惧是什么?把初稿丢掉。因为写作的时候召唤的情境是不一样的。"他认为写作最好的状态是要感觉文字在燃烧,而不是处在理智状态写报告,这个时候的脑子是白热化的,文字出来是感觉不到的。

格非曾说他所有写作的追求都是为了自由,把对社会的认识、对人性的思考写进小说也是为了自由。程德培评价格非不仅仅是一个"先锋派"作家,而且是一个有了很大变化、随着这个时代变化好几次的作家。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