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著名作家、翻译家和摄影家陶立夏带着她的新书作客第81期思南读书会,一同前来的还有她的好友,知名作家、诗人老王子。在此次的思南读书上藉新书发布的推广之际,两位嘉宾与读者们分享了他们的爱情观和婚姻观,探讨了两性关系中那一抹不一样的色彩,引起了读者们的热烈反响。
关于作品的创作动机
《如果没有你》是陶立夏的第一部长篇爱情小说,对于这部书的创作动机,陶立夏笑言自己是在困顿和无趣的生活闲暇中闪出的灵感。她说:"我在英国留学的生活颇为孤独,每天奔波于图书馆查资料,回家写作业,忙于赶论文,分析案例。日子是极其的'困'。这种困引起了我的警觉,我并不甘心于迷失于这样的生活中。""对很多女孩子来说,生活当中唯一的亮点就是感情,我就对自己说,为什么不试着写写爱情的故事呢?这一写,便是十年。"
这十年说来只是弹指一瞬,而在陶立夏这里是波澜起伏的十载光景。回到中国后陶立夏先在报社实习,忙于文字排版与印刷。后来则从事了杂志刊物的工作,不久又辗转到了外企岗位。在此过程中的生活涟漪给了陶立夏大量思考的机会,创作的灵感便一发不可收拾。"那时产生了很多创作的灵感,像是一种荷尔蒙一样开始不断的发酵。但是这种机遇是可遇不可求求的。""创作长篇的故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需要在脑中刻画几十个不同的场景和人物,再一点点地用逻辑和情节将它们编织在一起。这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仿佛在孕育自己的孩子;亦是痛苦无比的阶段,如同分娩般的阵痛无力。有好几次写了开头,便无法再继续。也有过对自己质疑的时候,仿佛我的长篇永远都是停留在开头,可能是5000到1万字的状态,然后就被格式化格掉了。""但幸运的是,最终它还是诞生了。"
关于新书作品的特点
《如果没有你》中有不少亮点引起读者关注,作为作者好友的老王子一一点出,并与在场的读者们热情分享。他说:"这本书给我印象非常的深刻,陶立夏本人的气质非同寻常,这让她的作品也熠熠生辉。首先是她作品中整体传达出的气质、格调和氛围和我所熟悉的她身上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一致的。陶立夏在英国生活过,她的生活品味有着源自于英式高贵、悲伤和孤单的格调。这种格调反映在文本上,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极为可贵的克制。这虽然是一部爱情小说,但完全不落于俗套,没有大起大落,更多的是点到为止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细节。"
"其次是人物塑造上的着力点非常出色。我觉得书中角色对于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来说有很多的启示和帮助。主角一改青春文学中迷茫、无助的刚踏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的形象,用一种历练和勇敢直面社会,他的身上有太多年轻人所期待却不能成为的影子。"
"此外,我个人本职工作是广告设计,因此窃以为在陶立夏三本著作中,《如果没有你》装帧是最成熟的,这种成熟隐隐契合了故事中的深层内涵,以及作者本身所蕴藏于其中的气质。这是一种简明的美,干练而又洒脱,仅仅是作为商品都会给读者极其舒畅的感觉。我们常说要去区分流行文化和元素文化,但我觉得好的文化往往会兼具这两方面的特点,比如说陶立夏的《如果没有你》。"
在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老王子也指出陶立夏对于物品的追求与迷恋,对中国古典情愫与外国浪漫气质结合的追求,情感上的堆砌促成了小说高度的完整性和体验性,述说的是一种高贵的恋爱,高贵的人格。
关于爱情观
由于新书的主题以爱情故事为主,本次读书会上自然也少不了两位嘉宾对于爱情的谈论与看法。
陶立夏谈及了一位故友曾说过的话:"感情并不是两个很优秀的人以共同的优点来互相结合,而是两个人都有很多缺点,却能在缺点中互相理解,互相宽容,只有所有那些黑暗的、难等大雅之堂的鄙陋可以契合和适应,婚姻才会更加长久。""我们在爱情中会不自觉地掩饰自己,装扮成另外一个更好的人。但回过神来,纵使我们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外在形象,又是否做到正视自己的缺点和缺憾呢?我们是不是把它藏起来了,让它在一个黑暗的角落当中来发酵,让它作为'衣橱里的骷髅'了呢?感情走向终点的那一刻,往往就在于衣橱被打开的一瞬。"
老王子也连声附和:"若是连那些不堪之物亦能忍受和宽容,这或许是婚姻中爱情相融的一个砝码。""我也想说,爱情中同样也存在着高贵与光明的一面,卢梭说过,'我们因为交往而形成思想和感情,我们也因为交往破坏思想和感情。'期待着在积极的部分继续发展和延续,同时又渴望回避这段真挚的情感不破灭,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情或许就是让一段关系继续延长的原因。""婚姻中关键还是两个人的相处,全身心投入自己的角色。我们往往自以为聪明,觉得已然拾取了生活的真谛,但其实很多智慧在真正的运用上是完全不够也不足的。将两人放置于一个平等和安静的环境下对话,很多不相适应的问题便能够得到解决。归根结底,爱在于宽容,在于适应。"
此次读书会不拘一格,除了详细介绍了新书作品内容和作者创作心得,大量对于感性话题的看法表达,以及与读者们的亲切互动,使得读书会高潮迭起,不时闪现着智慧的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