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下午两点,一场别出心裁的《面包会有的》新书试吃会暨思南读书会第80期,拉开了帏幕。受到台风影响的上海刮起了大风,稍减了气温的燥热,读者们的热情却一如既往。本次读书会邀请到了《面包会有的》一书的作者苗炜、作家小白以及编辑兼译者的黄昱宁作为嘉宾,与读者们一起聊一聊《面包会有的》这本书。
关于新书的创作动机
苗炜的新书《面包会有的》包含两则故事,《面包会有的》和《土豆烧熟了》,全文以吃的体验为线索,勾勒出饮食生活的人生百态。
谈起新书的创作动机,苗炜说起了自己在西班牙斗牛犬餐厅和苏格兰威士忌酒场的遭遇:"那是一个世界非常著名的餐厅,那天晚上一共要吃40道菜,吃到30多道的时候,突然间产生罪恶感,觉得吃得太好了,觉得哪不对劲。那一瞬间有一点罪恶感。"
"有个富裕商人问在座的各位说,你们年轻的时候谁挨过饿吗?他说我小时候挨过饿,在家里种过地,当过农民。话说完饭桌上一片沉默了。我觉得那一分钟的沉默特别耐人寻味:你怎么对待自己年轻时挨过饿,怎么对待食物匮乏的记忆?"
在这样的思绪环绕下,苗炜又阅读了不少关于食物的书,见识了不少关于饮食与历史的传闻和故事,其中尤以勒·克莱齐奥的《饥饿间奏曲》对他影响最大,在食物牵连的故事背后隐藏着太多人生存状态的叙写。
苗炜说:"人很像虫子。一个人饿,或者一群人处于非常饥饿的状态,人的尊严、精神都会发生特别大的变化。""我的小说试图探讨一下,人们是否应该更为节制而冷静,并非想着时时刻刻想要吃得更好,而更应该有些道德序列的意味。"
黄昱宁则认为在吃的背后,小说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她说:"在第一个故事里,主人公为努力爬上食物链顶端而奋斗,等他真的登顶了却又无福消受,不能吃了。故事到这儿细细品味,便有一股寒意上来,发现味道有了变化,不再是特别纯粹愉悦吃的感觉,其中有着令人惶恐和惊骇的部分。看完后,我想起王尔德说过一句话,人生最大的两个悲剧,一个悲剧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第二个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关于新书的艺术风格
作家小白对苗炜在《面包会有的》一书中艺术风格的转型和尝试给予了高度评价。
"我认为这本书超越了苗炜之前的《寡人有疾》,在结构和布局上更加丰满。而同时作者的视角也被隐藏,他躲在书的背后,读者完全意识不到作者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叙述者充满了反讽,你会找不到作者在哪里。明明可以在叙述中更为富丽堂皇一点,但苗炜一笔带过,很是轻松很是写意,这是我个人很喜欢的一种写法。"
在被问及自己与苗炜写作风格上的区别时,小白一阵见血地指出:"我是很用力的一种写法,苗炜是带有一点点厌倦的意味,我在文字当中陈述过去,这样形成一个节奏相当明快的小说,而苗炜则在平静和慵懒的语言中穷尽人生存的可能。"
黄昱宁则对苗炜题材和内容上的涉猎做了评价:"首先是时间的穿越极为自由,使得叙事视角来回穿梭游离;其次从小说中大量细节的堆积可以看出,这部作品是苗炜做足功课、经过调查才写出来的,素材累计不可谓不丰富。"
关于新书的写作体验
苗炜这部最新作品的写作体验明显与以往作品不同,除了写作本身还有很多来自于生活各方面的体验进入到了写作情绪和助力作用中。
黄昱宁提到了饮食历史文化的一面:"人类对食欲有很长的历史,宗教、哲学都会有这样的意识,也包括小说。令我记忆犹新的是麦克尤恩的《追日》中的男主人公,他对于吃的欲望比对女人更为执着和狂热,哪怕就吃点垃圾食品或者零食,亦是过瘾得很。显然那本书把食欲作为人类欲望的缩影,包括对权力、知识的渴求。这些都有所提及,但是最直观表现还是在食欲上,《面包会有的》便有这样的意味。"
除了文学的外部因素的探讨,小白也补充了《面包会有的》中的内部技巧,尤其是强调了视角和叙述立场的转化对于股市叙述的灵活推动。他说:"尽管小说中有两个故事,我却并不愿将它们割裂开来阅读,相反,我觉得它们是统一的,整体的。当故事行进到了第一个故事的结尾时,苗炜敏锐地觉察到了叙述时机的转变,跳跃到了另一个视角去,他断然结束了第一个故事,试图从新的视野里打开故事行进的大门,去尝试一种更为深入的描述。"
本次新书"试吃会"除了介绍和推广苗炜的最新著作,也向广大爱书大众普及了作家撰写作品的心路历程,以及小说创作中的灵感和技巧,读者提问也非常活跃,之后苗炜还为广大读者签名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