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78期通讯:留在时光里的世界

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5/7/27


时值盛夏,烈日却并未阻挡读书人的脚步。7月25日下午2点,思南读书会第78期与各位读者如约而至。本期读书会的主题为"香港去来——《请把我留在这时光里》分享会",并邀请到了著名作家周洁茹、上海作协评论家黄德海、项静三位嘉宾,结合周洁茹新作《请把我留在这时光里》与读者分享他们有关写作和生活的感悟。

"指向自我的写作"

作为本场活动的主持人,黄德海提出了"隐藏的读者"这一问题,好奇周洁茹在那么多年来的奔波中,写作时所预想的受众是否随着世界观的复杂、时间的推移而有所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否影响到了她写作的语调甚至是对事物的判断。对于这个问题,周洁茹的回答十分耐人寻味,她说,"我没有故意去考虑读者的问题。我觉得如果我写作的时候顾虑太多的话,真的很难再继续写下去。我对自己的语言一直还是蛮自信的,我觉得最好的语言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我没有想那么多,就是按自己的方法写的。"

周洁茹坦言:"我眼睛里看到的就是碎片,我看到的是什么,就把什么写下来。我的小说可能不是特别故事化,但是画面感肯定很强。"她觉得自己的方法都是片断、画面、碎片等等,但都讲述了一个她眼里的世界。

  "写作的困难"

周洁茹从初中时代便开始写作,1996年获萌芽新人奖。项静在谈到这些早期创作时,认为周洁茹在当时展现出的那种尖锐姿态,塑造了我们对于文学乃至生活的另一种想象。然而在之后的辗转奔走中,她的写作也出现了困难,从前的尖锐、明朗渐渐消失,而到了《请把我留在时光里》这本书,写作变得十分的生活化,非常随性,自由。面对这个问题,周洁茹坦承写作的困难是每个作家都会遇到的瓶颈。为了寻求突破,有些人可能会停一下,有些人可能通过不断的练习,而更多的人可能最终就无法消化这个困难。她也一度以为自己会永远的搁下笔,然而15年后,她还是回归了作家这个身份。她将接地气的、随性的部分放在了随笔散文中,而将尖锐还是留给了小说。

周洁茹认为对自己而言,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专注力的问题,一旦写作超过7000字自己就会开始觉得不安,害怕写远了收不回来了。她笑称,就好像是多动症,一旦写长的话,就会变得不太耐心。有的作家很耐心,一本小说可以写很久,十年,二十年,而自己每本小说都是一次性写完的。大部分的短篇小说也是一个晚上写完的。"因为我写作相对来说没有规律。我觉得对于一个真正把写作视为生命的人来说,写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可以停一小会,也可以停好多年。我是很相信命运的,相信会有这样一个存在,告诉我,现在可以坐下来写,或者,一切不是那么好,停一下。我觉得什么都是自然发生的,生活是这样,爱情也是这样,世界就是这样。"

在被项静问及关于小说里面人物重复的问题,她坦言,自己还有强迫症的问题,重要的话习惯说上三遍。标点符号也只用逗号和句号,没有感叹号。她觉得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特别的地方,也许是一个问题,但是自己还是蛮享受的。

  "香港去来"

"香港是很舒服,首先吃的就很好啊。"周洁茹还提到在美国时,驱车两三个小时跨越三个州只为了一碗兰州拉面;一吃吃了十多年的洋葱炒蛋;叶圣陶的《藕与莼菜》……香港吃的好,但更重要的是它离故乡只有两个小时的距离。项静提到在这本书中,总是用一种淡漠的语气在写食物,但这也应该是一种爱,以不爱的形式。周洁茹赞同这样的说法。食物本身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其背景,是经由它们所联系的故乡。黄德海笑说周老师的小说都不怎么伤感,倒是谈吃谈得那么伤感。从写作谈到吃,从20年前到现在,从美国走到我们身边,周洁茹凭着她的随性,阅历和视野,带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特别的故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