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76期通讯:在昨日之岛与今日现实之间

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5/7/17


台风灿鸿来袭,思南读书会第76期姗姗来迟。7月15日周三下午,思南读书会暑假特辑邀请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著名学者戴锦华教授,以及思南读书会的老朋友: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毛尖、罗岗两位教授,以戴教授的新书《昨日之岛》为基点,与现场读者们一同感受来自电影的魅力与召唤。

谈姜文:值得保持期待

一开场,罗岗与毛尖便纷纷谦逊地表示,自己今天是给戴教授来做主持的。罗岗教授表示,很小的时候便受戴教授电影评论的影响,一开始写作也是从老电影中汲取的养分。毛尖更是戏称,本场活动有"双主持"。

然而当场上嘉宾们开始深入探讨电影话题,开场温和的氛围转而变得争锋相对、活泼辛辣。戴锦华与毛尖对于姜文电影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成为了场上争论的焦点。毛尖直言,"姜文的电影或者姿态都应成为反面教材。高饱和的画面,再加上画外音,彼此抽空的东西……有可能他是一个示范,但是我觉得这个示范很危险。"

戴锦华却丝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姜文的期待,甚至用"一往情深"来形容:"不对姜文保持期待,没法对中国电影保持期待。"但同时,戴教授又强调对于姜文的电影始终保有一种"审慎的支持和赞美"。"《一步之遥》是挥金如土之作。他用了某种艺术电影才允许的冒犯、颠覆、挑衅,但是制片规模和宣传规模都必然让大家期待这是一部商业大片。大家期待流畅的故事、主流的价值、大团圆的结局,大家期待这种叙事线,可是大家都没有得到。"戴锦华直言,《一步之遥》确实失败在影片叙事上。但对于一部电影的好坏判断,她提出故事叙事虽然重要但只是一个部分,"电影完全可以不凭借故事而存在,但是不可能不凭借画面、声音,它们的相互关系而存在,不可能不通过工业和制作水准而展现。而在这些意义上,《一步之遥》可圈可点。"

炮轰电影市场:好电影须求爱于观众,而非市场

"我不愿批评《道士下山》,因为它已经跌出了下限的下限。"在现场,戴锦华犀利观点频出。而对于中国导演该如何完成一部好电影?戴锦华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不是我们的导演、电影天才们需要某种社会约束?不是向商业妥协,而是要努力寻找和观众的接触点和交流点。"她赞同韩国导演李沧东所说的"越是艺术片,导演越该向观众求爱","我觉得我们的导演缺乏这种必须的谦卑,对于观众的谦卑,而不是对市场的谦卑。"

现场嘉宾们还谈到了现在电影市场火热的"IP电影"、"粉丝电影"。毛尖认为,"前段时间放的《何以笙箫默》,一下让人觉得《小时代》都是良心之作了。"而戴锦华的观点是,IP电影已经成为一种单纯的资本事实,"以资本安全、利润最大化为目的构建电影,步骤很简单——首先,找到拥有粉丝群的IP,它有既定的观众群,不论电影优劣都会来看。其次,邀请一线明星,'一线'无关演技和影响力,只与青少年观众群的契合度有关。接着要做的就是在电影的每一个画面尽可能植入广告和品牌。这样的电影还未进入市场就已收回成本,最后一个工序就是通过资本获得垄断性排片。"在戴锦华看来,市场意义上的繁荣没有带来电影文化的繁荣,中国电影市场从大片"越看越骂、越骂越看"发展为"不烂不卖","这是最大的悲哀。"

戴教授真诚呼吁,"希望市场给严肃、有意义的电影一点空间,艺术电影是小众,但它始终是电影工业的发动机,不断进行电影叙事和电影语言的尝试。先锋电影的活力被大资本所挤压,观众丧失了选择的权利。我相信,年轻人在电影院里玩手机,是因为他们从未在电影院里真正看到过能震撼自己心灵的杰作。"

传授看电影方法,对行业热爱义无反顾

毛尖提到《昨日之岛》中的一个细节,有些电影戴锦华看了60遍、70遍、80遍,毛尖认为这是最朴素的做电影的方法,并由此提问戴教授:"看电影是不是也讲究方法?"

戴锦华笑言毛尖添油加醋:"我没有看一部电影那么多遍,不过大概二三十遍是有的。我是认为一部好电影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

戴锦华认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第一遍的观影应该努力让自己做"普通观众"。"就是沉浸在电影当中,让电影去感动你。第一遍尽可能地好好看电影,别东想西想的。"她还坦言随着观影次数越来越多,"思无邪"的情况就愈来愈少。

被问及从事这个行业的态度,戴锦华的回答简单而坚定:"有些诱惑确实真实地存在着。但是我真的必须说,没有什么东西让我今天感到后悔。"她表示自己坚信,"人的一生专注做好一件事就已经很不容易,我没时间浪费。"

研究中国电影三十年,北大教授戴锦华向来以犀利的学术观点著称。正如戴教授所说,"我是一名专业的电影人",在本期思南读书会两小时的对话中,戴锦华用她的精彩观点让读者领略了其作为专业电影人的学识与锋芒。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