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54期通讯:幸福的密码—秦文君母女对谈亲子阅读

思南读书会  2015/02/09


  2015年2月7日下午,思南读书会54期"心要大,要明亮?亲子阅读的妙趣"在思南公馆举办。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儿童文学家秦文君与她的女儿上海新锐儿童文学作家和画家戴萦袅。许多家长都携子女来参与本次活动,现场气氛轻松愉快。

 孩子成长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带领


秦文君从女儿戴萦袅自小爱好阅读谈起,与戴萦袅一起与大家分享了她们各自童年时的阅读体验。秦文君追忆了自己的父亲与阅读相关的片段:"我的父亲很有想法,比如一个孩子的成长,他觉得很多东西是很重要的,首先在我很小的时候他教我练字,他说字是人的第二张脸,你出去,人张纸再象样,一写字马上露馅了。第二,你要好好的读书,多读一些书,心里才有东西,心才会明亮。他叫我读的书,他是很自由,你要什么书就给你买什么书。我最小的时候喜欢公主的书,读了很多,甚至出了问题。那时候我家住在一楼,住在二楼有一个邻居,也是女孩子,也喜欢读公主的书。

'到你家里去,把你们家变成宫殿,变成宫殿我们就自己住了。'

'好吧,你来吧,我爸妈到晚上才回来。'

我到她家,东看西看,这个家里好象有好多瓶瓶罐罐。干脆把她家变成水晶宫啦,我们两个人就变成水公主啦。水晶宫一定要水,于是我们在地板上浇水,那时候七八岁,往地上浇了好多桶水,水积了好深,过了脚面了,可以慢慢踩过去,照照自己的倒影。这时候听到楼下我家里我弟弟在叫,不好了洪水来了。水全部漏到我家,连过年用的很多东西,新衣服什么都弄湿了。我当时很害怕,我想我的父亲肯定不会让我再看公主的书,结果我父亲很好。他依然让我看公主的书,就是跟我说不能淘气了。不要因为看书闯祸把书戒了。慢慢我觉得公主的书太浅了,又看其他的书,看了很多书。"

她感慨道:"直到我自己都老了的时候,我父亲年纪也大了,八十多了,生了病了。我父亲一生也算大起大落,他回忆一生最温馨、最幸运的事情,他觉得是什么?他觉得'我跟我孩子小的时候,是最幸福的',他被需要,被爱,他觉得这是最幸福的。我觉得我父亲把阳光、爱给了我,对我父亲来讲,孩子的温暖和爱也温暖了他。他到最后的时刻,我们每个星期几天都在他那里,他跟我们讲我小时候和他很年轻的时候,那段生活,他觉得是人生中最精采的。"

戴萦袅的回忆中,外公却是别样的:"我记忆中的外公和我妈妈描述的不一样,我外公比较沉默寡言,表情肃穆的,我一直觉得他像哲学家,比如我到他家去,我外公喜欢带我到一条河边,他喜欢养花鸟鱼虫,我觉得这个人肯定有很多很深沉的想法。

有一天去外公家留意到书桌玻璃下的简报,这些简报是关于我妈妈的,我妈妈写了什么,或者报道了我妈妈什么事情。那时我对他有了非常不一样的感觉,感觉他是一个很温情的父亲。"

她接着回想自己的童年阅读经历:"有心的父母,就我个人的成长而言,在孩子的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小时候画画,当时没想过长大成为什么插画作家或者成为作家。我小时候画的每一幅画我妈妈帮我收集起来,这一点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不太能够做到。

孩子的阅读、成长都很需要家长的陪伴和带领。我平时常年在国外,看到比较多的国外的爸爸妈妈怎么对待小孩。我觉得国内和国外最大区别,国内的家长舍得砸钱,国外的家长舍得砸时间。

我念的那所学校的博物馆,我下课了总过去转两圈,看到很多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过来看。在纽约的插画家协会每年会办一个插画作品的评选——所有的、这一年出版的绘本里,集中评出金奖银奖其他入围作品,每年10月份,10月下旬集中办一个展览,把这些优胜作品的原画,展出在展厅内,同时把已经印成书的绘本供小孩阅读。我每年去看,每年看到很多家长陪着孩子去。有的家长,我去年看到,今年好像又多了一个婴儿。我听国外的音乐会,可以订套票,这个位子是固定的,每次看到前面一家法国人,怎么都是爸爸妈妈带着三个小孩听音乐。"

戴萦袅感叹:"可能国外的家长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会投放在孩子身上,大多数家长,他可能是管孩子的教育管到本科毕业以后,他们自己贷款。但是国内的家长,愿意把最好的,从物质的层面上,愿意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国外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温情的陪伴不是物质能够替代的。"
 

 培养孩子自发阅读,发扬个性


对于如何引导孩子阅读,秦文君有亲身经验:"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培养他主动读的过程,让他主动读喜欢读。而且不是一种,你每天到这个时候一定要读,变成一种功课,不是,一种自发的,一种喜欢的状态。还要慢慢读。

小孩子刚开始读书,主要读里面的故事和一些人物,有趣的东西。渐渐开始分流了,慢慢的用一种,各种各样不同的方式去读了。有一次我很惊讶,她在读一本书,一本小书,读着读着,他找一本世界地图,来找小说里写到的这个城市,写到在哪个方位。比如说到《漂》,找描写的地理位置。到了很多年以后,我们有一次全家去了美国(真正去看了)。"

她认为教育一个孩子,"心要大,要明亮",阅读是必不可缺的:"一个孩子成长,他是需要很多教育的,比如说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可能有三方面。社会教育,现在也有所缺失,现在认为谁钱挣的多就成功。谁分数高,就是王道。家庭教育,反过来也是,分数好,进名校,就是一大成功。进了名校以后怎么样?最后又怎么样?这个人怎么样?我不是说名校不好,名校也是受教育的程度,受教育的过程。他有分工的,社会教育是负担什么,家庭教育在情感支持,一些好的习惯培养。学校教育,集体主义等等。现在这三个层次教育都是变成你要高分,你要证明你是最棒的,这才好。所以缺少一些东西。

通过阅读,可以补充一些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缺失的东西。至少一个孩子,他能够有一些内涵,心里有一些力量,有一些基本的对美的向往,这样的孩子他不会太坏,不容易太坏。

一个孩子进入小学,进入一个有缺陷的教育制度,我不仅仅觉得中国教育有缺陷,全世界教育,没有完美的。但是你能补充一些东西,你心里有了东西了,你自己也有力量了,你就能抵御一些,外面的声音太多了,但是你自己的声音不能被淹没,这样稍微好一点,至少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至少你的心明亮很多。它不会被很多碎片化的东西,太多碎片化的东西最后打乱了。我觉得阅读对我们的精神成长,非常非常重要的。我不赞成,一定说你读了书就成名家,但是读书跟不读书是不一样的,身上有一种书香,还是不一样。"

从一个孩子、一个女儿的角度,戴萦袅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觉得大人对很多事情有偏见,不像小孩子包容性大,大人有些书自己没有读过,他听他爸妈说过这个书不能读,读了会学坏。每个人要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能人云亦云。"

随后,秦文君讲述了自己所办的"阅读之家"的经历:"国外的亲子做的很好的,比如日本比较重视亲子阅读,家庭,图书馆、学校都在读,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一个活动,他叫文库,什么叫文库呢?作家自己开放自己的家,自己的书房。让周围的孩子来看书,作家跟孩子们聊。文库从1955年开始了,文库的形式挺有意思,在孩子很小的时候,这个文库是这样的,妈妈带着孩子来,孩子还在怀抱里,妈妈和妈妈之间讲故事,这个文库非常个人化的。这个文库也是有妈妈的声音,妈妈给孩子朗读,还有妈妈的体温,这样读起来,慢慢到图书馆。

实际上在六年前,我们也办了一个阅读之家,房子是我的书库,因为我书太多了,有时候把书放在书库里。有一天发现,书实在太多了,而且我的女儿慢慢长大了,我觉得阅读对她影响太多,对她的帮助太大了,我当时不知道日本有文库。我这个书库能不能跟孩子开放,让孩子来参加,就办了一个阅读之家。

这个阅读之家每年有不同的活动,比如我们会做的很轻松,像家庭阅读一样,比如我们一起读一本书,我们把后面的小花园布置成童话故事里的情境,让孩子参加,做饲喂,做情境。我们在后面办了一个小烧烤会,回去再读书这样本书,感觉非常深刻。在去年图书展的时候,我们也办了一个,选出文学作品里关于雪的,关于过年的很多情境的描写,然后大家来朗读,作家们和孩子们在一起。"
 

 不断演变的"非常精神体操"


随后,戴萦袅为大家朗读了她去年八月份刚出版的第二本长篇小说的片段。谈起朗读,秦文君表示,自己更喜欢在家写作:"作家更多的是面对一面墙,不是面对很多人。家里写作,半夜里写作,写作是一种非常精神体操,习惯了在半夜里写作,我写作,也不如有的作家,那么自信,比如我要写什么作品,我一般不跟人讨论,我就听从内心。"

她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写作:"随着我创作过程的演变,我现在越来越喜欢写一些自己有过亲身经历的事情,包括去年写的《王子的长夜》,得了政府奖。虽然写一个幻想的作品,但是我把它情境幻在一个老房子里,一个一百年没人住的房子,因为我童年的时候跟这个房子有点关系,我童年时住在南昌一个老房子里,这个老房子是解放前一个高官家的房子。

我们搬进去的时候,我们是住其中一个单元,这个单元正好是国民党大官他的家属住的正房。这个国民党是解放前夕突然一夜之间从上海消失了。当时政府就认为,他的金银财宝没有带走,从得到的情报来讲没有带走。就怀疑,有可能留在这个老房子里,我们家搬进去的时候,有讲,发现财宝及时汇报。搬进去的时候来过小偷,不偷我们家的东西,连家具都是部队里配的,他就把我们家的地板撬起来,壁炉砸了。

后来我在写这个,把这个场景放在一百年没人住的房子里。因为我童年有这么一段经历,有的时候我父母晚上出去了,家里如果没人,我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因为我又知道小偷来过,知道有这么一个情境,我会感觉。因为我把所有的灯打开,打开以后,就看不到外面了,我会感觉外面有小偷的眼睛往里面看。我在写这个老房子的时候,发生各种各样的怪事,格外有感觉,调动了自己亲身的经历。我不大想写完全虚构的东西,总是跟自己某一个梦或者某一段经历,或者很多记忆有关的关系。"

戴萦袅也交流了自己近期的写作方向:"我写东西不太一样,我之前出的几本长篇小说是说高中生活,接下去我写一些和现代有距离的故事,我现在写的一个是民国的故事,可能这方面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写的东西不一样。"
 

 追忆写作源头,鼓励年轻人追梦


互动环节读者提问踊跃,有读者问:"《我的石头心爸爸》,为什么起'石头心'这个名字?"

秦文君与读者们分享了属于自己父亲的回忆:"小的时候我认为我的爸爸是个石头心。比如说,我迟到。实际上迟到,我觉得是准时出去的,每天准时出去,但是路上,我不像现在家长父母送,自己过去,一路上过去看到什么有趣的地方,这个书有虫了,逗留半天,走过去看人家煎油条,看半天。那时候住在南昌路,一路小店过去看。我父亲,他是部队里出来的,他叠一个被子叠的四四方方的。他就把这个钟搁前了,家里的钟提前了十分钟,我觉得爸爸很狠心。

小的时候还有当时我的一个朋友,一个小伙伴,他认为自己不是亲生的,因为在我们那个亲代会领养一些孩子。当时我也受感染了,我也觉得可能我不是亲生的,就问过我的父亲。我的父亲他不会直接回答你,不,你是亲生的。你觉得不像亲生的吗?我就为了这个事困惑好久。我看到一些书,里面有国王,皇后,我就会想这会不会是我妈妈。但是走到马路上,看到重庆南路哪里有小铺子,到夏天,家里把饭菜放到外面吃饭,有的人吃饭,光着膀子,一边吃饭,一边剃牙,我觉得,算了算,我就要现在的爸妈,不要国王,不要王后,会有很多这样的想法。

我父亲从来不会给我一个很正面的(回答),他反问你,让你最后确认。我就要现在的爸妈最好了。还有很多故事。

我小的时候喜欢昆虫,有时候在花园里玩昆虫,忘了去上学,迟到太久了,不敢去了。我的父亲希望我去,我跟他说,我要转学。因为原来是个很好的学生,第一天因为晚了那么久,老师问你为什么那么晚,迟到5分钟、10分钟还可以。一个小时没来,你干吗了?第二天很早去学校,还是有人问你昨天干嘛了。第二天更不敢去了。我父亲说,我给你买点糖,谁问你,你就把糖塞到他嘴巴里。结果有的人塞一个糖,还要问,过了三四天以后,没人再问这个事情,因为你旷课是你的事情,别人对你的事是模糊的,只有你自己觉得别人知道我旷课好几天。

有时候成长过程中很奇怪的,他为了掩盖这个尴尬犯更大的错误,本来掩盖玩昆虫玩的时间久了,第二天不敢去,第三天不敢去。从那以后,我的父亲很强硬,我每天必须到学校。

当时觉得父亲很心硬。从那事情以后,到了中学,后来到了工作岗位也会遇到一些觉得自己很尴尬的事,但是我经过那一次,我不怕,真不怕。遇到什么问题必须面对,而且你自己的事,没有人看得那么重,只有你自己看的重,把自己压跨。石头心代表他很坚强,因为他是个军人。但是,他其实是个慈父。"

还有读者提问:"现在好像写儿童这方面的作品的人很少,能够这样一辈子坚持的话,我觉得是很感人的。不知道什么力量能坚持(写)一辈子?"

对此,秦文君说:"我大概写了三十多年吧,写到现在,年纪也越来越大了,从体力上可能不如以前,但是我觉得到了一定年龄,有童心,又可以回到有童心的时代。只要努力会写出好的作品,还是追梦的人。虽然年纪很大了,跟年轻人一样,你们有你们的梦,我有我的梦,各自去追吧。"

活动在掌声中收尾。秦文君在活动末尾祝福:"希望各个家庭帮助孩子爱上阅读,找到幸福的密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