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34期通讯:舒乙讲述老舍与上海朋友们的往事

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4/9/20


9月20日下午两点,第34期思南读书会"老舍和上海的朋友们暨北京曲剧《四世同堂》《骆驼祥子》2014秋季上海演出新闻发布会"在思南公馆举行。老舍之子舒乙与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学者周立民展开对话,讲述了老舍与上海的朋友赵家璧、巴金、叶圣陶、郑振铎交往的轶事、趣事,以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丰富了大家对老舍作品的认识,丰富了大家对那代人作品的认识。

老舍与赵家璧的交往

赵家璧先生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文学出版家,他最大的贡献一是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年到1927年)。二是成立晨光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几十种有影响的丛书。成立晨光出版公司的资金正是《骆驼祥子》英文版在美国获得的版税。老舍先生在去美国前跟赵家璧商量,《骆驼祥子》的版税汇回来,"你替我办一个出版社。"出版什么?出版老舍全集。当时老舍先生还跟赵家璧笑说"赚了钱,咱们两个平分。赔了钱我不管,是你的事"。赵家璧是非常内行的出版家,他把老舍先生在不同出版社的版权收回来,重新出版,虽然没有叫老舍全集,但是出全以后就是老舍全集。同时,还出版了大量的国内有影响作家的著作,如巴金的《第四病室》、《寒夜》,钱钟书的《围城》等。除此之外,还出版了外国文学丛书,美国文学丛书,以及一系列的美术书籍,如《新中国木刻选》。

  老舍与巴金的交往

巴金先生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文物中,有两张老舍先生写的便条,一条是"巴金兄,明天中午在全聚德请你吃烤鸭,有梅博士及王瑶卿老人等,务请赏光,祝安,弟舍,6月10号。"一条是"会后,我准备上琉璃厂。您愿同去否?若同去,咱们可顺手吃小馆,舍。"当时巴老频频到北京开会,到了北京以后,一定要去老舍先生家里坐一坐,两个人叙旧谈话,聊一聊文艺界的事。所以才有了那两张便条,两个人非常的要好。

文革期间,巴老听说老舍先生不在了,但是没有证实消息,因为他自己在牛棚里。他真正确认老舍先生去世是看日本作家的资料。日本有三位作家,很早写文章纪念老舍,他非常感动,他说"日本朋友和日本作家似乎更重视老舍同志的悲剧死亡,他们似乎比我们更痛惜这个巨大的损失。我曾读过日本作家回忆老舍的文字,深受感动,在中国作家由于种种原因保持沉默,是井上靖先生、水上勉先生、开高健先生先后站出来,用淡淡的几笔勾画出一个真正善良作家的形象,日本朋友这样关心我们,实在是令人感动。"后来他无数次的重复这样的话,巴老身体好的时候去过好几次日本,每一次都要大谈这件事。

巴老的《随想录》中的《真话集》里有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叫《怀念老舍同志》,是《随想录》里的代表作,他自己很满意这一篇文章。他在这篇文章里写道,"老舍同志,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没有能挽救他,我的确感到惭愧,也替我们那一代人感到惭愧。我却希望真有一个所谓的阴间,在那里我可以看到我许多我所爱的人。倘使我有一天真的见到老舍,他约我去吃小馆,向我问起一些情况,我怎么回答他呢?我想起了他那一句遗言,我爱我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我会紧紧握住他的手,对他来说,我们都爱你,没有人会忘记你,你要在中国人民中间永远的活下去。"巴老这样的话不仅在文章里写,后来在国内、在日本,在其他的场合多次重复这样的话。

老舍与叶圣陶的交往

老舍的《赵子曰》就是叶圣陶编辑的,从这时候起,他们虽然没有见面,但是神交已久已。抗战中期后期,他们在一起有比较多的交往。叶先生后来到了成都,是成都文协分会的头儿,所以老舍先生与他平常有很多业务来往。到抗战后期,叶圣陶先生自己到了重庆,他们之间建立了比较深厚的友谊。

解放以后,叶圣陶到了北京,他有一个特别的习惯,每顿饭都要喝黄酒,一天两顿,所以老舍先生频频请他下小馆,喝黄酒,他们两个人是酒友。有一次,北京有一个杭州菜的老饭馆,那个经理突然跑过来见舒乙,说"有一段时间老舍先生和叶圣陶老到我们这来吃饭,吃杭州菜,实际上他们俩不是光喝酒吃菜,在讨论菜谱。他们两个准备保留几十道老字号的菜肴、菜系。"

到了1961年—1963年,中国开始自然灾害,而当时内蒙古自然条件比较好,不怎么困难,。周总理就让乌兰夫请文艺界的老前辈到内蒙去吃羊肉,喝牛奶,增加营养。1963年,请了老舍、叶圣陶、梁思成、林风眠、吴稚晖等,一住住两个月,到处走。这时候叶圣陶天天记日记,他说"只要老舍先生说故事,讲笑话,我们绝不早退,一定要听完,才走。"这句话在他日志里出现多次。他们之间的友谊非常深,留下大量的照片,甚至留下了纪录片,记录了他们几位之间的友谊,一辈子的交情。

老舍与郑振铎的交往

从某种意义来说上,老舍的引路人是许地山,老舍的伯乐是郑振铎。当时老舍先生在英国教汉语,闲着没事,看许地山写小说,也想写。许地山非常鼓励他,说你写吧。结果有一天老舍先生把他的手稿拿来,念给许地山听,这就是《老张的哲学》。念完两段以后,许地山没有提出什么批评意见,光顾着笑了,因为小说很幽默。最后许地山让老舍把稿子寄给郑振铎的《小说月报》。老舍先生就把稿子寄回来了,三个月后《小说月报》开始连载。真正开始认识老舍先生小说的价值,并且向公众介绍的是郑振铎。他们两个是非常好的朋友。好到什么程度?郑振铎1927年躲到欧洲去,在欧洲他要与国内的人通信,没有固定的地址,就写"舒舍予转",由老舍先生给他转信。

郑振铎是一个多面手,他除了写小说,翻译文学作品以外,什么都做,美术也做,考古也做,建筑业做,文物也做,是一个兴趣广泛和研究深入的人。解放后郑振铎当了文物局局长,老舍先生解放后爱收集小古玩,他专门把郑先生请来,看看收藏。郑先生看了几眼以后,说了三个字:"全该扔。"老舍先生没生气,也回答了三个字:"我喜欢。"这是两种不同的思路,郑先生是文物专家,他不允许有任何的瑕疵。老舍先生不管这套,这个有艺术价值,这个有历史价值,这个好玩,这个虽然有小的瑕疵,没关系,为什么?十全十美,十全九美也是美。这是两个不同的思路,但这两者并不矛盾。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