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擎老师和同济大学的张念老师,从追寻真相说起,谈谈阿伦特,谈谈她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
2006年,致敬阿伦特诞辰一百周年的电影《汉娜·阿伦特》开始拍摄,2012年,这部电影被搬上荧屏,2013年,《汉娜·阿伦特》在中国的展映一票难求。在中国,又一轮阿伦特热潮正如火如荼,从学界大环境到知识青年小圈子,阿伦特的锐利眼光和独特观点,一次又一次被人们援引,为有识之士思考我们的时代和时代中的我们背书。有趣的是,在德国,这部电影也在思想界搅动了一番争论,争论的问题非常具体:阿伦特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平庸之恶"的历史典型--纳粹高官艾希曼,到底是怎样的人?阿伦特对艾希曼的描述以及评价,是正确的吗?如果不正确,"平庸之恶"的批判力量,是否会被撼动?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擎老师和同济大学的张念老师,从追寻真相说起,谈谈阿伦特,谈谈她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
【嘉宾简介】
刘擎
1963年出生,著名政治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政治系主任。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2005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 2013年起担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评论随笔集《声东击西》、论著《悬而未决的时刻--现代性论域中的西方思想》、译著《言论自由的反讽》《以赛亚?伯林的遗产》等。
自2003年起,刘擎老师应学术刊物和媒体的邀请,每年年初,都会选出过去一年中西方知识界的重要事件与现象,进行回顾综述和评论。在今年年初对2013年西方知识界的回顾中,刘擎老师特别注意到了在阿伦特对艾希曼的评价这件事上,德国学界乃至公共知识界进行的热烈争论,这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所涉及的,不仅是一名思想家对某一臭名昭著的历史主角的评论正确与否这个问题,更涉及特殊时代个人的生存状况和知识分子如何对时代和个人处境进行反思。
张念
生于1970年,女性主义批评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女性主义理论与文化批评理论。在国内学术与文化期刊发表论文近百篇,著有《性别政治与国家》(2014)、《女人的理想国》(2014)、《持不同性见者》(2006)、《不咬人的女权主义》(200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