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6/11/14
唐诗:需要解构的文化瑰宝
“唐诗”这一词汇,不仅是世界文学中的诗歌形象,更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洛夫先生对中国诗歌的体悟很深,他认为:“诗是翻译中被遗失的东西,而中华民族的诗,它有一个背后的、语言外的东西,那种东西是诗的神韵和其他元素,它不可言说,因为那是诗最本质的东西。诗不像散文,就算它的语言和意象可以翻译出来,但要完全复原诗真正的味道和本质很难。”
“正是由于将唐诗从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相对困难,才有了唐诗需要解构这一说。”而“解构”这一概念,洛夫向现场读者解释说,它始于后现代艺术,在后现代的思潮中,有人认为所有的文化体系都可以被解构。文化符号之间既有联系,它们本身又可分解裂变,从而使我们对文化符号的理解发生偏差,甚至对其价值产生怀疑。虽然解构不可避免地有其消极影响,但从积极面看,它是人类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就文学的演进史而言,这是传承与创新的意义所在。
以自己这本《唐诗解构》为例,洛夫说他在文本的沿袭与改写的过程中,挖掘出言外之意和潜台词。这是一种对旧体诗的重新诠释和再创作,一种试着以现代语言的表达方式,以全新的意象与节奏来分析,来激活那曾经被人蔑视、摧毁、埋葬的旧传统。“读者们不仅可以看到中国古典诗中的神韵得到了释放,也可以从旧的东西里发现新的美。”洛夫表示,经过他对诗歌的理解和再创作,一首古典诗便在另一个时代和文化里找到了新生命。这不单单是更新传统,更是建构中华新文化的一项值得一试的工程。”
写诗:专注时代的精神堡垒
赵丽宏先生评价洛夫先生其人,称他是位在艺术上“不安分”的诗人。30多年来,他在诗意的大海中求索,且奔放不羁,很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味道。因此读他的诗作会有一种强烈的新鲜感,这种新鲜感来自其与众不同的想象力和构造意象这一独到的语言功力。“在这个时代,他选择创作一本书籍来解构中国的古典诗歌,不仅在于解构唐诗的意义重大,还对于读者的‘诗意地栖息’抱有极大希望。
在回答赵丽宏关于为何要创作这本书时,洛夫说:“依我的理解,人要活得有品位、有境界、有尊严,就要取得精神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今天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大家追求的是物质欲望的满足,从而忽视了有价值的精神文化生活。”
他举例道,中国古代涌现过一大批流芳千古的诗人,比如李白、杜甫、陶渊明等。作为诗人,他们用真诚优雅的语言呈现内心世界,他们的最高使命就是希望给缺乏温情的社会写出温暖,给缺乏价值意识的荒凉人生写出价值,给低俗、粗鄙的世界写出真实。
同为诗人的赵丽宏老师说:“在这个喧嚣的、物欲横流的时代,诗可能是小众的,诗人可能是孤独的,此时一个真正的诗人应该怎样保持初衷?‘不忘初心’这句话很流行,一个诗人确实应该保持初心,保持写诗的初衷,洛夫先生写诗歌一直写到80多岁,这个初衷从没有改变。他不为谋生,不为金钱,只为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内心,探索这个世界上的美和人生的意义。”
读诗:还原纯粹的诗歌价值
嘉宾刘家祯在朗诵诗歌之余,还谈到自己对洛夫作品的看法。他说:“我原以为这是本一般的唐诗解读,但一打开这本书我感到非常欣喜、震撼。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解读唐诗。它既不是对唐诗本身的直译,也没有脱离唐诗很远,他就在若即若离的感觉中,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和心得,这是一种全新的再创作。”
洛夫先生在回应自己如何读诗时表示:“我从来不以市场的价值来衡量诗的价值。”而在写诗时,他也不会考虑一本诗集的实际经济价值,会更关注诗歌本身的文化价值。读者们在读洛夫的作品时,发现用文字编织的诗篇可以这样解释这个世界,那些高贵、敏感、充满同情和爱的心灵在诗里相遇,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