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142期通讯:庄子:无为与逍遥

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6/10/10



   10月9日下午两点,复旦大学教授陈引驰、华东师大教授杨焄做客第142期思南读书会,两位嘉宾围绕“天道自然”的核心,谈论了庄子对于社会、对于自然、对于人的看法。

 

  庄子的核心:天道自然

 

  “天”是庄子思想的中心。陈引驰谈到,“蔽于天而不知人”是荀子对于庄子的评价。此处的“天”具有多重含义,不等同于现代社会所说中的“物质天”。“天”的抽象性在于“天然”、“自然”,陈引驰解释道,“庄子对人间、对社会有关怀,他用天然来统摄所有问题。”他谈到,比如《逍遥游》中,“逍遥”的核心便是能够与天道合一。“乘天地之正,六气变化”,天地的正就是本,人和自然的变化、世界的运动完全合二为一。真正自然的人,符合“天”的人是真正逍遥的。对于社会,也可以用“天”的道德贯穿,比如“无为”的理念,便是顺乎自然天道,不去人为地运作。

 

  儒道殊而同归

 

  儒家与道家在治理社会、为人处世上有着不同的理念。庄子认为应当按照自然的节奏让社会自然而然地成长,不要去规划,设立制度,实行约束。制度建设可能会助纣为虐,应当给予社会更多的发展空间。作为个人,应该在社会上顺应时代趋势来安身立命,将自己的生活放置在社会的大框架中。在儒家的体系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讲究秩序。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道之不行,吾知之矣”,天下越是混乱,人越是要努力。陈引驰认为儒道两家的思想各自有各自的逻辑,他们提供的处世方案可以给当今的我们去参考、去汲取。

 

  杨焄表示,儒家、道家的思想看上去针锋相对、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多元的思想空间呈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某种程度上如《汉书》所言,天下殊而同归。

 

   无为与逍遥

 

   《无为与逍遥》一书的雏形是陈引驰在复旦的上课讲义,从讲义到面向大众的读物,陈引驰根据自己的理解,挑选了部分,将庄子的思想做了整合。他介绍,“逍遥”是总纲。什么是逍遥?人在世界上,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顺应天道自然。人与天道,不是对抗性的关系,而是依顺、和谐相处的关系。秋水兼摄逍遥与齐物,“齐物”是站在天道自然立场上观察世间万物,万物没有差别,“彼义一是非,此义一是非”。“养生”是将生命看成一个过程,梳理人生论说的脉络。《骈拇》《马蹄》《胠箧》三篇讨论的是社会、政治与人生。包括理想社会的蓝图,在社会中人如何与自然万物相处,如何站在天道自然的立场上看待世界万物与生命过程。

 

   杨焄提到,书中选取了《庄子》原书的五分之一,提纲挈领地勾勒了庄子的思想线索,与读者一直理解的庄子可能有些不同。

 

   问答精选

 

   提问:道家主张人要顺应自己的本性,但是人的本性里有很多不好的东西,比如说善变、野蛮、杀戮等。是不是道家从本质上是主张反教育的,反智的?我们处在现代文明的社会,现代社会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工痕迹,比如科技、工业文明,道家提倡顺应天道、顺应自然,道法自然。是不是道家从本质上也是主张反文明的?可能人类的文明本身已经让人会发生很多异化,那么我们如何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平衡道家思想和现实环境呢?

 

   陈引驰:你的问题,确实是很难的问题,这个问题以前就有人提过。比如说朱熹讲过,人这样顺性而为,如果他是一个坏人,要杀人怎么办?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庄子活过来会怎么讲。因为他们对这个问题也没有触及、没有回应,没有人跟他挑战这个问题,也没有回应这个层面。可能最好的回答,中国文化说儒道是一家,有些人讲国学就是儒学,我不这样认为。其实就是在一个对话的关系当中,或者在互相辩证关系中应当怎么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训练,需要看他们合理的地方。每个人在不同的情景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在不同的情景里都有它的价值、尊严。

 

   你讲的问题涉及到一个根本的核心,关键人和其他动物是不一样的,人可以反省自己、界定自我。自我界定的话,道家很自然地认为人的界定是自然的过程,这个过程如果夭折,因为某种原因毁灭了,这是没有完成作为人基本的东西,他认为是不好的,从这一点来讲是有道理的。

 

   另一方面,儒家对于人的界定就不一样。比如说孟子讲人是性善的,不是说这个人一定好,而是有这个根系。善根,你要发展你的善根,才会真正是一个人。如果你没有这一点就不是一个人,所以对孟子来讲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你这个时候死正是你完成作为一个人的行为,你只有通过杀身,抛弃生命,完成应该做的义。但是道家不是,庄子不是。比如说杀身成仁了,道家就问你,你这个所谓的人、所谓的义是永恒的吗?你会不会为一个错误的人、错误的义丢弃掉你的生命?多少年来我们为一个空幻的理想丧失掉自己,那个时候也觉得很伟大,但是现在看来不值,根本就是为一个错误的事情去坚持。信守一个错误的信仰,为那个丧失了自己的生命。道家认为人间所设定的种种道德伦理、善恶标准,都是一时的,都是片面的,都是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之下建立起来。从这个方面去质疑也不能说不对,这是多元对话形成的结构当中来把握。

 

   自我的界定,是儒家或者道家,或者其他,人按照自己的界定去完成自己,去实现自己。可能我只能这样说,不能站在道家立场讲儒家不对,也不能站在儒家立场讲道家不对,他们各有尊严、各有道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