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140期通讯:走近白宫,读懂基辛格

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6/9/19



   9月17日下午两点,任军锋、邱立波两位国际关系专家作客第140期思南读书会,为读者们解读《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带领读者们领略具有学者风范的外交家基辛格的智慧与远见。著名节目主持人骆新主持了本场读书会

 

  时过境迁,《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过气了吗?

 

  《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创作于1979年,据此骆新提问两位专家:“有人说时过境迁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各位觉得1979年的书有没有可能过时和过气?”

 

  邱立波认为这与基辛格工作有关,他一直强调中美接触之初的重大问题,无论从学术还是从政治思考的角度来讲,这本书都具有特别的价值。任军锋表示基辛格是二十世纪后半叶至今对于中国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不仅因为他参与了重大事件,他与中国几代领导人都有密切的接触,他看着中国强大起来,中国外交思维在国际政治里有地位,基辛格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对中国的意义其实远远超过对美国的意义。同时他还是受过严密学术训练的学者,他通过参与这些重大事件对国际秩序理论、国际关系有系统的反思。《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把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一般的政治理论结合,讲到一个事件对人物性格的影响,对人物性格和这个世界勾连,世界背后整个大的脉络和框架都有深刻的反思。思想性与可读性兼备也是译文出版社出版此书的意义所在。

 

  基辛格是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

 

  在读书会现场,骆新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究竟基辛格是理想主义者还是现实主义者?”

 

  邱立波说这个问题在国际关系研究界一直有争论,有人从国际关系角度、理论角度认为基辛格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而从世界政治角度来讲,基辛格有一个理想世界政治场景,他对世界秩序有一个模型和架构。他系统阐述美利坚外交原则时所提到的:美国一方面要注意到自己作为新兴的清教国家,应该成为世界政治的重要的架构性原则。另外一方面注意到从历史角度来讲所有文明大国都比美国历史长,政治经验比美国丰富多,美国把自己理想付诸于的实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世界上已有的文明体和政治梯队对美国的制约。

 

  任军锋则认为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分开了,真正的大政治家都是现实主义者同时又是理想主义者,是一体两面的。基辛格就是如此,他为美国服务,美国作为头号强国为自己权利和国家利益谋划,同时有强国的责任,要建立一个新秩序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们要把思维方式扭转过来,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二元思维要克服。

 

   中美建交牵扯世界格局变化

 

   谈到基辛格,不能不提到上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基辛格作为特使在中美关系正常化当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也是读者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对此两位专家也进行了精心的解读。

 

   任军锋认为70年代中美建交重新缔造了中美苏三角外交军事平衡,三角平衡建立对美国是一种改变,对中国、苏联也是一种改变,中美建交不仅牵连中美双方,而且牵扯世界格局的变化。

 

   邱立波补充道这一代的领导人、外交家把原来在欧洲范围内实现的各种权力要素之间的平衡,和而不同在世界范围之内实现了。中国以前接受的世界其实是单向的世界,是朝贡世界。而美国地理上和中国根本不接壤,但是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外交内政的要素,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美国的思维也是单向的,希望全世界都是清教徒的世界。平衡世界对美国是一个新事物,对中国也是新事物。

 

   任军锋觉得基辛格有很强的历史感的,他对中国很动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出中美建交对他个人的触动,棋逢对手,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可以谈得来的对手。譬如他讲到美国国务院里面的技术官僚经常局限于中美建交,中国首先会咬住台湾问题不放这一问题。而他在接触中发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谈到中美问题,更看重世界格局,相比之下台湾问题就是一个小问题。他总觉得毛泽东、周恩来背后有几千年的中国历史背景,有很大的政治眼光。

 

   两位专家还提到了中美建交的一些细节,一开始中美两国在波兰有一百四五十轮谈判,双方都无法进行会谈,而中美真正签《联合公报》的时候,毛泽东坚决要求写上:“国家要独立、民族要富强、人类要实现共赢。”后来基辛格理解了这一条,这样明白的说出敌对性原则两个国家恰恰知道自己要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邱立波风趣地说正如两个生活都抱有严肃生活原则的人是可以生活在一起,两个人都囫囵吞则是没有和平,这个比喻引起了在场读者会心的笑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