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NO.132 |翁达杰的魔力——探索内心的力量

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6/7/23

故事之中的魔力
在《安尼尔的鬼魂》中,翁达杰首次突破了“无国界作家”的身份,让他笔下的人物选择回归故土斯里兰卡,去触摸故乡的伤痕、战争的沉痛。他用含蓄克制的笔触,带着距离遥远的读者们到达一些从未见识过的地方,探索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抵达了最强大的精神核心。

陶立夏认为,作为读者和译者,看待《安尼尔的鬼魂》一书完全不同。“里面的故事你很难用一个非常传统的叙述方式概括,翁达杰是一个诗人,诗性的写作方式被人肯定。”她简要介绍了文中人物法医见证学家安尼尔、历史学家塞拉斯、战地医院急诊外科医生迦米尼以及佛像修复师安南达之间命运的纠葛,并坦言这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如果没有最后一章积极的正面内容作为支撑,她可能无法完成这个略带黑暗的故事。她说:“过去的苦难不是一种方式解决的,它会留下烙印,并且通过文字的叙述永远不会消亡,永远会被记录下来,被传唱。”

陈以侃从历史背景的角度给我们分析了书中所处的时代。斯里兰卡不同于人们现在旅游所见到的安宁祥和,实际上在过去的三四十年中它也曾经是一个动乱的国家。一个数百年来受温和的佛教统治的国家,一夜之间被残酷的内战和种族主义笼罩。他提到自己在写《安尼尔的鬼魂》书评时查阅了很多资料,这些资料看得让人非常揪心,“它的内战是在2009年5月结束,距离现在非常近,这场战争考验了人们对人性进步、文明进步的理解。BBC的纪录片描述道斯里兰卡已经变成了一个屠戮场。”

文字背后的魔力
彭伦觉得在整本书里,读者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对暴力、对政治冲突的谴责,但是不一定看得出非常清晰的政治立场。作者以超脱的态度处理国家的政治,并没有去直接写政治。

陶立夏解释说:“翁达杰很有自信,他的故事看起来是散的,但是内涵是始终贯穿的,营造一种情绪。他不是一个纪实类的作家,他觉得这些空洞和黑暗需要读者自己发觉,为什么这些人与世隔绝?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你需要通过蛛丝马迹去寻找。翁达杰总是留一个距离,让你自己去走完。”同时,她提出,“如果用一种更有深度、更有力、更容易被人记住、更感染的方式描写,就必须走一种更迂回的路。这就是翁达杰的高超以及他厉害的地方,让他能够隐藏自己的愤怒和悲伤,尽量让读者自己挖掘背后真正的黑暗。”

 

陈以侃对此表示赞同,他补充道,“不要在阅读中寻找自己。因为我们过去的经验会说这个作者写得真好,好像在写我的感受。我们以为我们希望读到什么东西,不断地在书的页边上写,这样会忽视作者本来想要完成的事情。”他称赞阅读翁达杰是一场关于小说阅读的教育。他以翁达杰在另一本书《遥望》中的人物态度为例,“我明白了翁达杰对人物是什么态度,其实每个人都有一段过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痛,你不会完全了解,但是在那个片刻间遇到那个人可以充满你的生命和宇宙。”在《安尼尔的鬼魂》中一样,翁达杰想表达的众生皆苦,他从人物恐惧的情绪出发,而不是从生死的角度去书写。

现场读者

思想深处的魔力
陶立夏从“文字可以去的地方”展开探讨,“文字最后能够带你去的地方,你是没有办法预计的,这是文学的魅力。书里面没有任何答案,书给你方向和出口,通过阅读明白别人的思想是怎样的,你才会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她说自己喜欢翁达杰是因为他的文字给予了读者很多留白和沉默,让他们自己摸索,开辟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文字不提供问题的解答,文字只提供自我提高和自我解放的契机,只要愿意去思考就会找到解答问题的钥匙,而如果仅仅限于寻找答案,那么将陷入一个思维的死胡同。

现场读者
陈以侃分享了自己在阅读中不断去感受的过程。他依旧以《遥望》一书为例,他提到作品第三章,两个陌生人在像钢铁一般的世界上拥抱求生。此时他获得了一种彻悟感,“在这种写法里,每个人物随时都可以退场,每个人物也随时在你身边。好像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辛酸,试着告诉别人。你会重新审视这个世界,这是我最珍重翁达杰的时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