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



NO.131 |野芒坡:追寻自我的绿光灯

思南读书会  来源:上海作家  2016/7/16

7月16日下午三点半,思南文学之家举办了第131期文学读书会,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首届安徒生国际文学奖获得者曹文轩、艺术家曹雷、儿童理论家刘绪源做客文学之家,现场人气爆棚,既有热爱文学的大读者,又有一批爱好儿童文学的小读者。会上嘉宾们不仅介绍了《野芒坡》的创作背景、分享了新书的阅读感受,同时艺术家曹雷为读者深情并茂地朗诵小说片段。

天天出版社的副总编辑张昀韬担任本场主持,张昀韬讲述了一段《野芒坡》的故事小引,《野芒坡》是一个苦难的故事,但有一个光明的背景,以明末清初为历史背景,主人公幼安误打误撞进入圣母院,被当作孤儿收养,随后又在野芒坡发生了一系列与自我成长有关的故事,在逆境中自我探索,找寻光亮。

土山湾的创作原型
《野芒坡》有一个独特的创作背景,是以上海土山湾孤儿院为原型,殷健灵通过世博会与土山湾邂逅,迷恋发掘了这段历史,并产生了灵感的迸发。她介绍说:“ 上海徐家汇西南端有一个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明末清初由外国传教士建立,孤儿院专门收养6岁以上的中国男孩,他们接受各种中西方文化,12岁开始学习诸如做鞋子、木工、铸铁、印刷术、摄像、音乐(西洋音乐),还有彩绘玻璃等各种各样的技艺。1912年,葛成亮修士带领孤儿院的孩子制作的木雕牌楼参加芝加哥世博会。中国的许多大艺术家,刘海粟、徐悲鸿、任伯年都深受土山湾的影响。”

正是这样的一段独特历史以及土山湾的别样魅力吸引了殷健灵,当她走进土山湾博物馆,看到100多年前的男孩在这里生活的黑白照片,仿佛走进了时空隧道,由此萌生了《野芒坡》的创作念头。

灵性和人性的精神向度
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对《野芒坡》做了解读,他在序言中曾写道,这是一部有关历史、文化、宗教的复杂题材小说。他认为小说把握得很好,“既写出了这样一种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间,对下一代的慈爱、培养、救护,又写出了一些黑暗事例与不公,而且最重要的是写出了宗教本身对人的压抑。”刘绪源提到理论要创新,作家创作同样需要创新,作家的创作可以不需要太多的理论,但是“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感受必须是完整的”。而殷健灵的创作通过完整的人生经验表达了宗教、艺术、个人、教会之间的种种问题,作家在真实完整的体验中找到出路,实属不易,值得祝贺。

曹文轩教授阅读《野芒坡》后给予了高度评价,《野芒坡》离不开人性、灵性、灵魂这几个主题。他认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在作品中是看不出代际的,而殷健灵的作品没有办法去判断代际,“当你作品里头,把代际的痕迹抹掉的时候,只想到是一部小说的时候,我就可以下一个判断,这是我心中所认定的文学作品”。他还谈到,文学的创作离不开“世道人心”四个字,当下许多作家的创作更多关注“世道”,而缺乏“人心”,《野芒坡》值得称颂的就是二者兼具,这样的处理方式会使得这部小说在当前语境下更为突出。

另外,曹文轩强调了两种责任感的问题,即政治责任感与道德责任感,殷健灵的创作表现在道德上,这个道德与灵魂、人性,与种种文学最基本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这点让他很欣赏。在作品的创作经验方面,曹文轩指出,一种是写让人感到震惊的人生经验,一种是写日常化的人生经验。“殷健灵在创作的过程中慢慢转型,到了《野芒坡》更是这样,不是写日常的经验,是写一个特殊的,让人感到震惊的那种经验”。他称赞到:“这个活在中国女性作家里头,特别是中国女性儿童文学作家里头几乎没有人干的,几乎都是写日常经验,没有一个是写那种让人感到震惊的一个经验。”

会上曹雷老师还分享了从土山湾走出的文化名人的小故事,与现场的小朋友进行互动,小朋友们奇妙的发散思维让现场充满了欢声笑语。

文学是一场奇妙的化学反应
《野芒坡》背景放置在100多年前,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幼安、若瑟、菊生、安仁斋等,一部小说的不同人物塑造方法,需要作家的构思与匠心,殷健灵塑造人物的过程的可以用“化学反应”来形容。在写这部小说之前,她花了六年的时间做资料准备,历史的记录是固定的、严肃的,“他们就像一段没有表情的文字留在历史当中,但是文学作品必须要让这些没有表情,没有温度的文字拥有活生生的血肉。我用了一个文学当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混合和嫁接”。

殷健灵在阅读了大量史料后,用文学艺术化创作,主人公幼安身上有从土山湾走出的文化名人的影子,也有个人成长的失落、迷茫、转机的自我个性。安仁斋身上也有修士的影子,笃信上帝,追求艺术和美。殷老师基于历史的真实,用文学的笔法描绘了精彩的故事,谈到文学的魅力,她激动地说:“文学也许是来自历史真实,但是它经过了这样一种化学反应,它就有了获得跨越时间、空间的、打动人心的那种魅力,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吧。”

读书会的最后,殷健灵讲述了小说中“考试”片段的背景,艺术家曹雷为读者们抑扬顿挫地朗诵这一篇目,读者们听得津津有味,被带进了一段新奇的文学世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