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一点,由于台风延期的第130期思南读书会与读者如期见面。本次主题为“人与书的风风雨雨——一份杂志的坎坷百年”,本期读书会邀请了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作家刘禾做客思南文学之家,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一同向读者讲述《天义》杂志的坎坷百年。
先进的性别问题理论
在向读者介绍自己为何会与《天义》结缘时,刘禾坦言这是她做过的最艰难的一本书。2007年,刘禾曾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起研讨会,邀请了许多近代史方面的专家,他们想出了一个不同于一般学术研讨的题目,她回忆道,“那时我们想如果不做思想史,假如把晚清的思想家,比如章太炎、刘师培、何震,将他们的思想放到当代,这些思想能不能帮助我们来思考当代的事情?我当时最感兴趣的就是《天义》,于是就把日本人做的一本影印本拿到会上,可我们却看不到全部的《天义》发行本,这对学者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无法把握全貌会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之后,刘禾致信近史所所长王泛森,希望能够从台湾中研院获得缺失的《天义》。在做进一步研究时,她发现主编何震讨论的女性解放、女性劳动、女性与国家关系的问题超过了百年以后美国理论家的思想。刘禾认为他们发现了一个了不起的晚清思想家,认为这种原创思想是非常高的成就,因此决定将它翻译成英文。
“比如有一篇关于男女平等问题的文章,”刘禾向读者举例,“这当时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之后很多国家就都以此为榜样,提倡男女平等,第一步便是要在政治上走出去。我们都觉得她走得很远,比现在的思想走得都要远。因为自此提出的问题,不是简单的身体和平权问题,而是在一个国家制度下,如何讨论女性和男性的男女有别问题。”
坎坷的校注修改过程
刘禾觉得有必要让《天义》和国内的读者见面,因此有了做校注本的想法,希望所有人都能读懂,都能了解这个晚清思想家的伟大,然而在校注过程中却遇到了层层障碍。
“首先晚清的条件很差,排字的时候,经常把外文排错,有的颠三倒四,你就要猜,像侦探一样。其次是难以辨认当时零零碎碎、不统一的译名。还有很多我们现在没有听说过的一些思想家,但在晚清很流行,有些会用中文写出他的名,没有给出外文,所以你不知道他是谁,这就花了我非常多的时间。”
罗岗教授认为这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校注本,做了很多题解,“比如影印,大家觉得杂志广告不重要,就只要正文内容,而这一本把广告都保留了。其实广告包含了当时的很多重要信息。这里面做了很详细的注释,不要说一般的读者了,就是对研究者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工作。”刘禾教授在配合万仕国进行近代史研究时,发现《共产党宣言》第一次翻译是在《天义》上。1908年3月第一次根据日本的一个译本翻译过来,晚清很多翻译西方的著作都是通过日本作为中介,因为那时日本人用的汉字还很多。这是最早的《共产党宣言》翻译,其中还有恩格斯写的序言也在这里最早翻译。《天义》上还有很多对当代的思考,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还有其他大量的信息,比如跨国资本劳动市场、伦敦贫民窟的状况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独断的立场,非常具有前瞻性。罗岗对刘禾教授提到的《天义》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性进行了补充,他强调《天义》杂志对晚清自身的新政、军国主义进行了很严厉的批判,有完整的思想氛围,到了20世纪,一种反思资本主义的思潮开始从欧洲内部延伸,传播到日本,然后到中国。
罗岗表示当提到晚清女性主义思潮研究时,确实对秋瑾这样的女杰的研究比较多,而刘禾则试图将何震这样一个深处历史深处的人物完整地剖析在读者面前。
独立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在互动环节,面对读者对《天义》的传播渠道及影响提出的疑问,刘禾和罗岗教授分别给出了回应。
罗岗表示当时没有版权意识,基本上资源共享占据了大部分传播渠道。刘禾也称资源共享的方式很重要,这种传播是无形的。此外,她认为历史思想是有别于资源共享的传播。做历史研究必须要思考时间,通过各方讨论、重新校注和翻译整理,获得了另一个时间的维度,所以她的工作便是继续在传播何震和《天义》杂志上优秀的独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