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2月15日开始,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思南文学之家共举办了100场读书会,288位嘉宾与读者们交流阅读体验,探讨文学问题。12月19日正值思南读书会100期之际,“《在思南阅读世界》首发暨思南读书会100期主题活动”让主办方、出版社的领导以及六位年度读者成为主讲嘉宾,与广大读者分享了思南读书会台前幕后的点点滴滴。
活动上半场,思南文集《在思南阅读世界》首发,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汪澜、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区委宣传部部长李崟、思南公馆董事长钱军、上海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王为松作为嘉宾,讲述了读书会两年来的宗旨、收获、经验以及未来发展计划。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主持。
孙甘露:现在上海正在大力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新闻出版局一直致力于倡导全民阅读,连续多年举办上海书展、上海国际文学周等一系列推广活动。在这种布局当中,创办和支持思南读书会和思南书集是基于怎么样的考虑?
徐炯:促进全民阅读是上海新闻出版局中心工作,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年有上海书展,近两年增加了上海国际童书展,但是展期一共只有十天,365天当中剩下355天怎么办?所以我们创办了这个常态化的全民阅读的活动,而且希望把它办成品牌活动。 这个想法得到了黄浦区委区政府、思南公馆的大力支持。经过策划后,由每年举办一次上海国际文学周,延伸出来每周举办活动,到今天举办了一百期。 思南读书会已成为上海常态化阅读活动中最重要的品牌,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现在全市其他区域,也希望能够举办这样常态化的读书会。特别是黄浦区,现在已经以思南读书会为起点,组建了思南人文中轴,不仅有思南读书会,而且以社科书籍阅读为主打的望道讲读会,以科技科普类阅读为主打的科协大讲堂,还将有其他的新的阅读活动,会努力逐渐把它们培育成品牌。 复制是我们希望努力推动的方向,但是复制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关键还是要有一个团队。今天一百期的时候,我非常感谢孙甘露老师领衔的团队,为思南读书会的成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这支核心团队,他们不仅有智慧有能力,还特别有热情,有奉献,使得思南读书会不仅持续不断地办到一百期,而且保持很高的水准。很高的水准体现在今天所首发的书里。 我们要努力推动这样的模式在全市各个地方复制,首先我们觉得还是要找到非常好的团队,团队能够复制的话,这个模式就能够复制。如果没有这样的团队,复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成功的可能性。
孙甘露:作协这些年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在努力推广上海作家,并且请全国各地的作家来上海,一百期思南读书会既介绍作家作品,还让作家跟读者关系更加紧密,关于思南读书会文学品质,你是怎么看的?
汪澜:我们不断接到外省市来考察、学习的请求,各个区县也想复制思南读书会,但是我们也感觉到不是那么容易的,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天时是国家的全民阅读活动的倡导,我们政府部门的支持,包括新闻出版局,包括黄浦区政府。地利,这个区域过去是文化人的集聚地,是文化积淀非常深厚的区域,还有思南公馆提供那么好的场所。人和,刚才徐局特别说到策划团队非常有奉献精神、专业精神,我们的嘉宾非常出色。还有我们的观众,思南读书会聚集了一批有相当高鉴赏能力和品位的读者。这可能是别的读书会不太具备的条件。我们也是要非常感谢我们的读者,和我们相伴一百周走过来。 思南读书会的品质是什么?“经”、“优”、“特”,就是“经典”、“优质”、“特色”。思南读书会围绕经典作家、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名家、大家来展开的,这是我们追求的“经典”。现在出版物那么多,我们的选择是什么?是“优质”。我们名声在外了,希望要到这来讲一场的人蛮多的,但是我们是有挑选的,挑选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优质,优秀的东西才敢拿到这来。“特”——“特色”也是我们的追求,这个“特色”里包括上海地域文化的特色,还有方方面面能体现这个时代感的“特色”。
孙甘露:黄浦区地处上海中心城区,同时一直在将思南人文中轴相关的品牌活动联系起来,构筑一个新的上海文化推广空间,您是如何看待思南读书会在这个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李崟:不知道在座的各位读者对这个作用效果是怎么看的,我的朋友有一句话:“周末去哪儿?到思南读书。”能有这样一个选择,我感到非常欣慰。现在思南读书会已经成为新的公共文化发展模式,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民受益,并已成为引领公共阅读风尚,聚集读者文化新空间。很多人在这里会友,读书,启智。 当时策划思南读书会的时候,甘露副主席有一句话,今后思南读书会应该做成这样: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经过一百期的努力,可能孙甘露先生的理想初步能实现了。 到这儿来做演讲、交流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都有感受:通过和读者的交流以后,我好像又回到当年创作的时间,可以来回味我创作的历程,可以分享一些故事,通过分享它拥有更多的粉丝。很多读者跟我讲:到这里来,能够启智、交友,有多种的获得感。我们将继续为这种多重的获得感而努力。
孙甘露:思南公馆是上海市的中心、地标性的地方,也是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近两年来免费提供思南读书会场地,思南公馆作为一个企业,有怎样的考虑?
钱军:思南公馆是国营企业,要履行国营企业的责任,回馈社会。思南公馆的改造花了十年的时间,整个改造的过程中,得到了政府、专家、社会公众的指导、支持、关注,所以形成了上海保护保留城市建设的名片。我们觉得应该把部分场地拿出来支持文化活动,解决城市公共空间的开放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使用。 当时讨论思南读书会的整体定位,我们觉得跟思南公馆气质、品质都一致,特别跟上海新闻出版局、上海作协合作,把优秀的文化资源与优秀的建筑资源整合了起来。 从企业角度讲,思南读书会作为一个平台,还有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我们也要用好这个平台。希望今后思南读书会与思南公馆更多融合、互动,使得文化建设得到更大的辐射。
孙甘露:请王为松先生从出版的角度谈一谈对思南读书会,对读书会活动邀请嘉宾、策划,以及对编这本书当中发现的问题有什么建议?
王为松:听了刚才几位的发言,我在想一个问题,思南读书会办到今天,谁得到的好处最大?如果没有人在里面得好处,这个活动是持久不了。 首先肯定是出版社,出版社的书做了宣传,门口卖书,企业也能够挣钱。 第二,读者得什么好处?成功的标志,有一屋子钱不是标准。古人早就讲,“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了书以后,自己的感觉都不一样。跟这么多名家交流,面对面以后,读者所得到的收益,恐怕是比读书之外更多。 第三,对我们居住的城市,对我们生活的社会,有没有好处?所有我认识的,外地出版社的社长总是希望到上海来,这本书在思南读书会、上海书展首发一下。这个效应,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为什么大家说上海是有书香温暖的城市,就是靠平时一点点积累而来。 第四,对我们这个国家,对我们这个民族有没有好处?这个太大了,思南读书会跟国家有什么关系?国家软实力。什么叫国家软实力?一个国家除了经济军事实力,整个的国家的价值、对外文化的政策、文化传统,构成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在我们的国际竞争当中,对提升整个国家实力确实发挥了硬实力达不到的作用。 一个活动,如果对个人、对企业、对单位,包括对这个城市,对这个国家,能够有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我相信这个活动肯定还会有一千期和一万期!
下半场是思南读书会100期主题活动,六位年度读者与在场观众分享了他们与思南读书会的点滴故事和自己的阅读经历。
下半场开始,年度荣誉读者许树建讲述了自己与翻译家马振骋因为思南读书会而结缘的故事。而且,作为年度荣誉读者,许树建有着自己的专属座位,一把红座椅。这把红座椅给许树建带来了很多便利,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作家,与他们进行交流。许树建也将红座椅带来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分享给他人,比如建立微信群,在群里分享思南读书会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将自己与作家交流的感悟分享给其他书友等等。
杜湘涛有一本签名本,收藏了众多作家的签名,这也成为了他对思南读书会的回忆录。他提到,今年特别印象深刻的是能够和格非老师合影,并且登上了报纸,感到非常荣幸。
岑玥提到自己从思南读书会第1期以来,除了个别少数情况,几乎场场出席。去年她参与了三分之二的活动,今年的52期里,她参加了45期,其中3期是少儿专场。另外,她提及思南读书会也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很多积极影响,比如自己的朋友不断增加,以书识友,以文会友。她还笑谈参加读书会还能够强身健体,因为思南读书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加,有时候她只能站着听完全场。作为一名与思南读书会一起成长的读者,岑玥表示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思南读书会可以成为上海的读书品牌与文化地标。最后,岑玥还分享了自己在思南读书会世界读书日活动的朗读经历,并且现场朗读了陶立夏《如果没有你》的片段。
纳兰表示自己一直在关注每期的微信、网站更新,她说,"因为有了思南读书会,平添了一屡书香,一屡温暖,一屡人文情怀,也平添了一个与著名的作家和学者面对面的绝好的机会。"
冯鸣谈到自己制作军品的工作往往是追求结果,而阅读却是一个追求过程的活动,通过阅读他获得了金钱无法购买的快乐。他说,“思南读书会是读书会里的银河战舰,我们应该在文学海洋中开得更远,因为我们有足够的马力。”现场,冯鸣朗读了自己新的获奖诗作《那年》。
最后,张攸蔚表达了自己对于思南读书会的美好祝愿,值此一百期之际,希望读书会可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也能够在更多人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