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李辉开讲巴金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老人的影响萧乾:巴金教会了我做人
本报讯(记者 李婷)上世纪80年代,历经劫难的巴金发表了五卷《随想录》,对过去进行反思,提倡讲真话,文字中流淌出的自我忏悔意识深深感染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界。作为对巴金诞辰110周年的纪念,昨天,知名媒体人、作家李辉走进思南文学之家,以"一个人与一个时代"为题,讲述巴金如何影响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老人群体。在两个小时的讲述中,李辉用生动的细节和珍贵的历史图片,重新勾起人们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化人的关注与记忆。
"巴金使我惭愧,使我明白,活着要说真话。""我每次见巴金,必有所得……我一定要独立思考,不能随风倒,那是卑鄙、恶劣的行为。"这是剧作家曹禺1981年在两篇日记中写下的内容,透露出的是巴金对他的影响。李辉说,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老人群体中,受到巴金精神鼓舞的远不止曹禺,冰心、黄裳、柯灵、萧乾等都曾受到过巴金的感召,而这样的影响从他们的创作延续到为人处世。
1933年,萧乾初识巴金。当时的萧乾初出茅庐,而巴金在文坛上已颇具影响力,对于一个初涉文坛的青年,巴金不吝指教,付出耐心、精力和真心来帮助萧乾。在巴金的启迪下,萧乾一步步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一写就是近70年,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1980年4月,萧乾写下一篇《猫案真相》,发表于香港《开卷》杂志,将他与一位翻译家之间的个人恩怨,细细写出,语言可谓犀利。令萧乾没有想到的,他的一吐怨气,引来的并不是当事人的回应,而是老朋友巴金的坦率批评与劝阻。巴金接连给萧乾写来数封信,开导他不要纠缠在过去的事情上,要大量些,想得开些,劝诫他"来日无多,要善于利用,不要为小事浪费时光,我们已经浪费得太多,太多了。"
1997,病榻上的萧乾在一张信笺上用铅笔写下一段话,表达了对巴金的感激:"我一生最大的幸运之一,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结识了巴金,七十年来一直保持友谊。如果不是这样,我一生会走更多的弯路。沈从文教我怎样写文章,巴金教我如何做人!"
"现在很多人在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但基本上谈的是自己的事情。那个时代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文化老人,如今大多已过世,他们曾经做过的事情却鲜少有人提及。"李辉认为,这是不应该的,没有那些旋转不定的苍老身影,上世纪八十年代不会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没有那些走在前面的跌跌撞撞,不会有后来者头顶上渐次拓展的天空……巴金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老人群体,永远值得人们感怀。因有他们,历史才有分量,文化才有丰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