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4日12:31 来源:文学报 作者:张滢莹 点击: 次
5月25日下午,“红色起点 ”系列丛书(第二季)研讨会在修葺一新的上海作协大厅举行,来自全国的评论家与作家代表就已出版的十部作品展开对话。
“写作过程是自我认识提高的过程。我也相信作家们会感受到写红色革命文化时自身所受到的精神洗礼,越深入,越会发现中国共产党走到今天的来之不易。”会上,作家代表吴海勇感慨道。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在革命斗争历史中留下了无数的珍贵红色遗存与印记。这是一座拥有红色基因的城市,也是一座拥有光荣记忆的城市。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指导支持下,上海文学界、出版界联手启动“重大主题创作系列出版计划”。2016年,“红色起点”系列丛书的创作正式启动。如今已推出的两季、16部作品,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创立之路,深入刻写了党史中令人动容的人物与篇章。2018年,“红色足迹”短篇系列报告文学创作启动,就遍布这座英雄城市的红色遗迹进行创作。“老中青三代作家,特别是中青年作家和网络作家都参与了系列创作。这些作品在出版后获得许多荣誉,体现了上海文化和文学的温度,也在赓续红色血脉过程中发挥了作家的作用。”研讨会上,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
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阎晶明对“红色起点”作品中关于国歌、共青团、平民女校等主题印象深刻,“这些主题非常有特点,对历史掌故、具体事件情节人物的展现值得一看。第二季丛书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续了这样的特色,看上去是一个小的切入点,但深入阅读却发现其中有大时代、大主题,在宏大叙事里有绵密细节支撑,又能与大的主题相关联,这种写作本身非常值得倡导。”阎晶明认为,该系列创作是文学文本,也拥有工具书的价值和意义,“它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呼应了这个时代的要求。”
“‘红色起点’的出版为上海和全国广大读者提供了关于上海丰厚的红色文化历史故事,和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文本,也为上海正如火如荼的红色‘city walk’提供了重要文学出版的底本。”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说。
“文学书写中的上海革命史,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和史的结合,研究得深,挖掘得细,角度很新,表达有文学性,这样的文学书写和上海的红色历史高度匹配。”《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评论家刘琼表示。阅读走走的《在敌人心脏燃烧的红色火炬——上海旧警察中的地下党》时,刘琼感受到的是一种叙事性很强的文学表达,以及对海量史料和研究材料的精心裁剪,“我没有将其看做小说家关于非虚构的写作,我看到的是有史家风范的文本,这样的书写是可以留存下来的。”
“像上海这样,将创作界和出版界两种力量形成合力,以一种组合式的方式呈现出来,作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会更为强烈。”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评论家潘凯雄说。在吴海勇的《七月热风:上海1921》中,他读出的是许许多多大小事件、细节像搭积木一样垒出的结构,其中的选择和搭建方式是作者主观意图的现象,也是需要读者琢磨的地方。“他把‘皮球’踢给你,让你理解在这样的土地上,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才可能在上海有‘一大’、有共产党的诞生,有我们一路走来的百余年。这样的作品立意很高,工作难度很大,逼着读者去思考、去回答,并形成了这本书的审美效果。”
来自作家杨绣丽的《寸印繁星——中共早期出版业纪实》,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记录了1921年前后早期中国共产党以及进步人士在上海的翻译、出版活动,点线面结合,勾勒出上述活动的清晰发展链条和完整的图景。“以纪传体的方式和充分的情节化,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不是静态的事实和资料,而是许许多多当时知名的报刊出版物的动态缘起、创办的过程。”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许道军表示。
身为网络文学作家,府天的《启明》衔接了传统文学叙事与网络叙事,在上海大学中文系主任张永禄看来,这样的作品不仅要求作家转换题材,还要转换写作思路,甚至转换写作趣味和风格,考验相当大。府天的这部作品显示了她在写作切换上的成功。“她在写作过程中调动了自己网络写作中综合处理复杂事件的能力,也运用了网络文学中的许多常用技巧,如故事化和对话的运用,这种文学表达软化了该书大密度高强度纪实事件可能带来的枯燥和单一。”
谈及王瑢《薪火——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前后》时,本报评论部主任、评论家傅小平认为,这部作品可以当成剧本,也可以当成小说阅读,镜头感很强,并加入了合理的文学想象,“有可读性,有历史感,有文学性,特别真实,这对我们处理历史与文学,处理想象与虚构或想象与现实的命题有启发。”
“红色教育并不是悬在半空的状态,而是眼光向下,与更多人对今天这个世界的理解相结合。”阅读君天《不可忘却的纪念——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时,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屏瑾的感受,也是许多评论家、读者对“红色起点”系列作品的总体感受。包括第二季的其他几部作品(杨绣丽《人间清白——首届中央监察委“龙华四烈士”》《永生——王孝和的故事》、吴海勇《伟大纪念日》《钟英:中共中央在上海1921—1933》),“红色起点”系列并非静止的、历史的文本,无论采用了哪种结构方式、叙事特色,其中跃动着的是作家对“历史如何走向当下”的理解和诠释。这些既彰显个人写作特质,又在史实、客观性和当下性上不断推敲、琢磨和平衡的作品,无疑为新时代的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学书写呈现了多种新的可能。
据悉,“红色起点”系列作品的创作出版正在持续。上海作协副主席王伟表示,后续的创作可以在由点向面、由轻到重、由远到近、由静到动、由实到虚、由编到创上继续开拓。“我们将继续推进‘红色起点’系列创作项目,不断深挖丰富红色资源,用新时代新的历史观,在关照现实中继续深入拓展。”马文运说。他同时表示,作协将推动红色文学创作不断拓展,包括向其他体裁如小说、诗歌创作领域等拓展,向现实题材创作方面拓展,以及将红色题材创作转化成影视舞台剧和其他艺术门类,不断扩大作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