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作协动态

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喧嚣的AI时代,有些诗歌依旧如清澈的激流,如明亮的灯塔

2023年12月25日14:26 来源:文学报 作者:张滢莹 点击:

12月2日,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在徐家汇书院开幕。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比利时、罗马尼亚、尼日利亚、墨西哥、阿根廷、越南、肯尼亚等国家的诗人及欧阳江河、陈先发等中国诗人代表共赴的盛会,使这座被认为是城市文化新地标的图书馆处处荡漾着诗歌的气息。

开幕式期间,上海国际诗歌节“金玉兰”诗歌大奖揭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尼日利亚作家沃莱·索因卡获此殊荣。在妻子陪伴下登台发表获奖感言时,89岁的索因卡表示,即使道路险阻,但诗人的使命就是跨越意识形态、种族和地域的差异,追寻和探索人性。他愿将奖项献给饱受战火之苦的中东孩子,并感谢上海的同仁们将这项大奖授予他,使他有机会为这些孩子发出怒吼与呼喊。

作为非洲首位诺奖作家,索因卡也被认为是“非洲的莎士比亚”,除了戏剧之外,他在小说、诗歌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身为一位热切关注社会的作家,索因卡的许多诗篇都与他对周遭社会、对世界发展的切身感受相关,诗篇磅礴宏大,深邃有力。正如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国际诗歌节艺术委员会主席赵丽宏代表评委宣读授予索因卡的颁奖词时所言:“沃莱·索因卡用他与众不同的诗篇,建构了一个宏伟而幽邃的诗歌花园。他的诗歌,用饱蘸力量的文字,以真诚的态度、深刻的思想,以让人惊叹的意象和异想天开的念头,传达出人间的忧愁和爱。表达着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憧憬,对和平的向往。非洲的历史、风俗和文化,为他的诗歌提供了浩瀚的源泉和坚实的骨骼,在混沌的时刻,他的诗如清澈的激流,如明亮的灯塔,如激动人心的鼓点,连接了大地和天空,沟通了过去和未来,给世界带来希望和光亮。”

开幕式上,语言艺术家刘家祯朗诵了索因卡的诗作《人文颂》,蔡金萍朗诵了陈先发的诗作《与清风书》,带来了不同国度诗人关于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关系的理解。昆曲《牡丹亭》、古琴舞蹈《水墨舞韵》则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意蕴悠长、历久弥新的精彩篇章。

上海国际诗歌节由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作为指导单位,上海市作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徐汇区委宣传部主办。自2016年创办以来,上海国际诗歌节已走过八个年头,并成为上海具有标识度、美誉度的 品牌。八年来诗歌节邀集了16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诗人、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举办各类交流、研讨、座谈、见面会等主题系列子活动100多场次,现场受众约100万人次以上,辐射受众量达千万级。“八年来,我们从‘一带一路,诗歌互动,全球飘动的丝绸’,谈论到‘诗歌的国际交流、融合与互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语境下文学传播与镜鉴的精神之光’,因为‘诗歌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即使在前几年特殊的疫情期间,我们也依然‘天涯同心’,思考‘诗,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倾听‘面向未来的召唤’。”上海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马文运表示,期待通过本届诗歌节的各项活动、各种交流,诗歌创作在技术新语境中的变化与发展这一主题能够得到充分探讨,激荡出启迪思想的绵恒力、烛照未来的光与热。

本届上海国际诗歌节以“诗,面对人工智能”为主题,开幕式上,数字虚拟人“诗诗”与主持人的互动以及“她”带来的祝贺,不仅昭示着诗歌节的主题,也让人对于高科技时代如何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文领域的结合,重新审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产生新的思考。

当天下午,《上海文学》于静安区文化馆举办的“诗,面对人工智能”中外诗人论坛上,这一主题得到了更为深刻的阐述。

关于人工智能,索因卡认为,无论是哪种语言,人工智能始终是人类的创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坦言对AI“一无所知”的他表示,在担心之余,人们反而应当庆祝这一由人类创造的产品。索因卡忆及自己曾经使用的笨重却功能简单的手机,他还曾为此写作一首诗,而如今大家使用的都已经是智能手机。“科技给我们带来的遗憾是,年轻一代不会再理解我们在比喻中所指向的东西,但科技的发展并没有从我们身上带走比喻的寓意。”

数年前,人工智能小冰创作的诗歌掀起了许多讨论与争议。不久前举行的第七届互联网思想者大会上,欧阳江河的诗篇《凤凰》也被ChatGPT逐行改写,写成长诗《猎鹰》在会议上诵读。“机器人会不会死,会不会疼痛,会不会失眠,会不会衰老?生命必死,这是诗歌最重要的母题,如果没有生物性、没有生命的体验,你怎么能写作?”在欧阳江河看来,诗歌是由生命和语言共同混合诞生,而ChatGPT所写的诗歌全是根据已有的、经过写过的诗歌所造就的数据库的产物。他表示,真正的诗歌还没写出来,没有变成数据,那些含混的、无意识的、黑暗的、光明的、希望的东西,才是诗歌最根本存在的理由和它的基础,而这一切是人工智能很难触及的。“诗歌要解决的不是从一到一万,十亿、万亿和无限,诗歌要处理的是从零到一的问题。”

陈先发也认为,AI是知识和知识的繁衍,但诗歌不是知识,诗歌传递的是人的生命意志,是以个体经验的生命体验去触碰无穷的他人之心,“诗歌可以像一双手放在他的手心里面,让你感到语言的体温,但AI不可能产生这样的体温。”

对法国诗人马加里托·奎亚尔来说,某种程度上英语就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部分。虽然英语是当今世界广泛被使用的语言,但他认为当人们用英语来表达时,有时很难找到其中的个人魅力和语言魅力。他同时指出,当赋予一件事物以价值时,实际上就为其贴上了“值得或不值得”的标签,这种想法带来的是其背后的文化认知。例如当基督教文明出现后,人们的书写就会受到其影响。从这个意义而言,人工智能的时代早已出现在人类的文明进程中。“人工智能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概念,这种写作并非狭义上,而是更为广义的写作。”

近日,北京互联网法院对我国首例涉及“AI文生图”著作权的案件作出了一审判决,认可了AI绘画图片的著作权。罗马尼亚诗人伊昂·德亚科内斯库谈到了类似的问题:人工智能的介入,对出版产业链提出了新的问题。“要处理好人工智能与诗歌的关系,首先要将其和出版业的关系鉴定好。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国家性的行为,同时也是文学生产过程中一种需要被关注、被保护的行为。当人工智能越来越侵袭到出版业的情况下,全世界在文学领域工作的人都要有这样一种保护意识来完善我们的法律和制度,从而更好面对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产业上的挑战。”

论坛期间,新出版的《上海文学》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特刊举行了首发式。特刊中收录了众多国际著名诗人的作品,以及有关诗歌创作的评论和随笔,形成关于本届诗歌节的丰富读本,同时体现了上海与世界诗歌潮流和文学创作的精神衔接。在为期4天的上海国际诗歌节中,上海图书馆东馆、思南书局诗歌店、静安区图书馆、普陀区万里街道、巴金故居、杨浦区蓝蕉·梦工坊等场所,还将举办“诗,面对人工智能”诗歌朗诵会、“诗歌之光”读者见面会、“我心目中的一本好书”诗歌征集活动颁奖仪式、“诗风万里”诗人进社区采风与交流、“极星焞耀,骊诗远方——第八届上海国际诗歌节闭幕式”等相关活动,为市民与诗歌爱好者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学体验。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28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