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9日14:47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王焰、林在勇、朱恒夫
4月22日下午,文史学者林在勇携其诗词曲三部曲《雅颂有风》《比兴而赋》《韵成入乐》,与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做客思南读书会410期,揭开古体诗词曲的奥秘,分享精彩的创作世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担任主持。
《雅颂有风——近体古体诗三百零五首》《比兴而赋——词牌创作三百零五例》《韵成入乐——散曲、杂剧二百曲牌》是林在勇近年笔耕不辍、集结而成的诗词曲“三部曲”。
小学时,林在勇懵懵懂懂读完了《唐诗一百首》,从此与诗歌结缘,“最初没有格律、诗歌创作文学史这些知识,读诗时只不过有一个感受,凭借比较稚嫩的写作能力,结合有限的人生经验把这种感受写了下来,这就是诗。”
林在勇
上初中,他收到徐中玉先生赠送的《论苏轼的创作》,之后词的创作风格也不自觉地向苏东坡靠近。词集《比兴而赋》的后记倾注了他创作的心路历程,饱含对徐中玉先生的缅怀。他谈到,所有诗词都是和每天所经历的感动相关,不是为写而写,时机到了,作品差不多就会出来。诗词镶嵌在生命里,为那些真切的情感与深刻的体验赋形。
王焰
在创作诗词曲的格律、曲调与风格方面,林在勇一直对自己有着严苛的要求。他把写作诗词视作一种生命的挑战和文学的修炼,尝试在创作中继承《汉乐府》质朴的美感,挑战创作用韵极为苛刻的排律,严格遵循不同词牌的词谱和 《御定曲谱》。他说: “对传统诗词曲创作最大的尊重就是不在任何一处将就。既然写古体诗词曲,就要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呈现,尊重它们内在的规律。我是用我的作品来写论文,作品中蕴含着我对诗词曲学的思考。”林在勇说。
朱恒夫
在王焰看来,林在勇是一位诗词曲的通才与杰才,“他的诗入理入思,词入情,曲入调,创作既有生活里的小情小调、人生思考以及重要经历的记录,且从不做作,是非常有底气的专业创作。”
在朱恒夫看来,诗歌是中国文学的最高形式,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现场读者
他谈到,诗歌生命力一方面是来源于中国悠久的文学传统,“在古代其他叙事文学中,诗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唐传奇中有诗,章回小说中有诗,戏曲中更有诗。”另一方面,是诗歌的普及。比如最早的《诗经》就是民歌合集, “从某种程度上说,今天的民歌也是诗歌。我看到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在大跃进时期,上海到北京的列车上,列车长有一天突发奇请在座的旅客用诗歌表达对这趟列车的建议,最后的留言簿上留下了五千多首诗。”此外,诗歌的普及让人们接受了统一的用韵规定,也让中华文明共同的语言得以传承。
现场读者
对此,林在勇表示赞同,他说:“中国文字和诗歌让中华民族成为统一的伟大民族。如果都用拼音,中国可能早已分裂。如果没有对文化的热爱和遵从,形成独特的语言气口,就不会形成我们今天的语言。”
作为一名当代诗人,林在勇希望用中国的古典语言表现当下的现实生活,并在其中传递一种独特的文学美。他说: “很多人说中国的古典语言、旧的文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合于现代生活,我常常想难道那些令我们骄傲的传统真的告别我们了吗?我想成为一个伟大复兴的人,努力继承那些美好的文学传统。”
读者提问
朱恒夫谈到,林在勇的创作具有时代性,不仅记录了这个时代,还反映了时代精神,“他的诗词曲能够总结历史得失,直面现实生活,以今人的眼光来批判历史社会中的冷漠,启发读者的思考。”正如王焰所说,“他(林在勇)的诗歌写得极其自然,用过去的形式写出新的味道,特别是写出新的好句子,这是不容易的。”
此外,朱恒夫认为林在勇的创作兼具哲理性与自我性。比如诗歌中对窦娥的看法, 朱恒夫说:“我们都熟悉窦娥的怨恨之誓,其中有六月降雪、抗旱三年的誓言,或许我们会疑惑,窦娥恨官员,恨统治者,为什么和老百姓过不去?但林在勇由此想到窦娥含冤,竟无人为其申辩,难道她不恨那些沉默的人吗?因此,窦娥不仅仅是官府造成,也是许多旁观者造成的。” 而且在林在勇的诗词曲中,朱恒夫能够看到生命的思虑、精神的豁达,“创作也是内心世界的袒露,以我手写我心。”
嘉宾为读者签名
虽然从语言的音乐性上,当今时代已离《诗经》的时代太远。但林在勇认为,人们仍旧可以感受到诗歌中人性的自然流露。文学是人学,我们应该从自然人性的发生来理解诗歌的逻辑,“生活中充满了变化,但是又充满了辩证,人能够做的就是抓住自己的内心。人也是世界的一部分,将真实的情感用艺术的语言表达出来,比说再多的大道理都好。”
思南读书会NO.410
现场:陈 思
撰稿:王瑞琳
改稿:陈 思
摄影:迟 惠
编辑:邹应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