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小镇青年的乡村书写

2017年07月12日11:07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从左至右为林潍克、郑在欢、赵志明、张敦、魏思孝

思南读书会第190期邀请了四位来自乡村的作家——赵志明、张敦、郑在欢、魏思孝,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林潍克担任主持。嘉宾们从他们自身的成长环境谈起,回望渐行渐远的家乡,探讨了如何重塑小镇青年生活等一系列创作经验体会。

首先,主持林潍克向大家介绍了四位青年作家的最新作品:张敦《兽性大发的兔子》,魏思孝《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赵志明《万物停止生长时》以及郑在欢《驻马店伤心故事集》。

失落的小镇青年:话语权的消逝

在时代洪流中被淹没的小镇青年,他们是如何慢慢失去自己的话语权的?

面对这个问题,赵志明略显遗憾地告诉大家,曾经的乡村生活不见了,那个环境一去不复返了。他的家乡在常州,以前可以游泳的小河,现在河水发臭,堆积着生活垃圾。尽管这样,赵志明还是乐观地认为乡村生活可以使人变得更加善良。他借用韩东的诗《温柔的部分》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有过寂寞的乡村生活

它形成了我生活中温柔的部分

每当厌倦的情绪来临

就会有一阵风为我解脱

至少我不那么无知

我知道粮食的由来

你看我怎样把清贫的日子过到底

并能从中体会到快乐

而早出晚归的习惯

捡起来还会象锄头那样顺手

只是我再也不能收获些什么

不能重复其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

这里永远怀有某种真实的悲哀

就象农民痛哭自己的庄稼

赵志明

张敦的表达有些悲哀,他感觉自己是一个不被关注的人,写的东西自然也不被人关注,是失败的。是主持人林潍克帮忙出版了这本《兽性大发的兔子》,才使张敦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状态,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来自北方农村的张敦,其小说主要描写了农村青年的生活状态,他们从农村走出来,进入城市,却不被城市所接纳,想靠自我奋斗却看不到出路,回到乡村又与以前的生活格格不入——这也是张敦本人十余年来的生活经历。他迫切地想要把这些内容表达出来,既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为了使自我得到满足:

“这些带给我疼痛感的内容值得书写。回望生活带给我的烙印,我渴望用更狠的东西把它表现出来,呈现其残忍的一面,也希望能够提醒读者关注这类青年的生活状态。”

张敦

而魏思孝则认为自己的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写作。他既在农村生长,又是一名小镇青年。鉴于这个身份,他肯定要书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才有感情、有代入感。

嘉宾中年龄最小的是90后作家郑在欢。可能由于自身经历的关系,郑在欢言谈中所流露的成熟,超越了他的实际年龄。他认为小镇青年有两个关键词:警惕,不屑。他们对现在的世界发生的事情十分警惕,但因为他们不了解事情怎样发生、进展如何,所以他们又是不屑的,“小镇青年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还好高骛远。”

回望乡村生活,郑在欢觉得非常美好,但现在已是面目全非,剩下的只是情怀。郑在欢从剖析自己的家庭成员开始:奶奶、父亲、继母,他认为乡村里面每个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是隐秘的,因为彼此不了解、有隔阂。这使郑在欢不得不去思考:“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问题,问题的来源是什么?要么是善意的欺骗,要么就是针锋相对。”

现场读者

乡村生活写作:真实或虚构?

林潍克谈到了写作中乡村生活的残酷与真实性:写作是否有真实事件作为依据,还是仅仅是虚构?如何运用事实元素去平衡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关系?

林潍克

张敦认为这只是写作技巧,或者说写作习惯的问题。有些人习惯于写一些虚构的东西,他们所写的故事与其生活毫不相干。“我们四个不是这样的,我们属于内向型,所写的东西多少都与生活有关,甚至是自己生活的一种复刻。有多年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有别人的经验,还有一些是阅读经验。”张敦更倾向于写真实的生活体验,否则就是一种本末倒置。

魏思孝对张敦的观点表示赞同,还补充道:“写作不存在什么超越自我,写作就是无限接近自我,通过写作可以让作者对自己加深认识。”

魏思孝

赵志明则认为写作中缺乏真实基础的虚构,就像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完全脱离于现实也可以写一个很好的文本,但虚构是嫁接在真实之上的,这是写作的基础。“调动起自己的记忆,把所有的认知和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还要不断地去磨炼写作技巧。”赵志明认为写作是见仁见智的东西,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作者自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由此才能达到写作理想。

郑在欢的答案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他认为就写作而言,没有真实可言,因为真实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他在写作的时候,会让小说里的素材看起来就像是真的,就像是有棱角的生活,这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不同的东西。

“作家的天职就是反映生活真实的一面,虚构只是寻找真实的一种手段。‘真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用虚构的手段去接近它,看看它到底是什么?”郑在欢如是说。而乡村生活中的真实就是:经济基础导致年轻人和上一辈人剥离开来,年轻人的生活已然和祖辈割裂了,“我们和小镇青年的交流在哪里?”

郑在欢

读书会现场气氛热烈,嘉宾们谈论写作,谈论彼此的交往,谈论如何书写困顿中的小镇青年。而坐在读者席中的城市人也在思考:如何运用有效的交流方式,做到彼此接纳?当然,这就是另一个命题了。

嘉宾们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190通讯

现场:王若虚

撰稿:岑   玥

摄影:隋   文

        杜湘涛

编辑:黄诗雨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21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