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盲井》原作者新书关注“后矿难”

2015年08月24日11:23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 罗昕 点击:

庆邦近日发布的长篇新作《黑白男女》。该书以龙陌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为背景,讲述了普通人在灾难面前互相温暖的动人故事。

电影《盲井》让人们记住了河南籍作家刘庆邦。近日,刘庆邦携长篇小说《黑白男女》参加上海书展,这部长篇与他的《断层》和《红梅》被称为“煤矿长篇三部曲”。

“有一个叫龙陌的大型煤矿,在秋后的一天夜间,井下发生了瓦斯爆炸,一次炸死了一百三十八名矿工。”《黑白男女》开篇的最后一句,定下了这部小说的背景。而后续故事的展开,则以死者身后的家庭为主线。

8月20日下午,刘庆邦接受早报记者专访:“《黑白男女》是写‘后矿难’。我没有直接写遇难矿工,但家属就是矿工的‘延伸’,每一个家庭都是‘延伸’的矿井。”

在向早报记者回忆自己接触过的那些遇难矿工家庭时,刘庆邦几度哽咽,甚至红了双眼:“人有很多强烈的感情,但生离死别是最强烈的。”他还表示现在的文学作品多重理性,少重感情,但后者才应该是文学的本质。

跨越了20年的触动

刘庆邦对煤矿生活非常熟悉,他当过矿工,下过煤窑,曾在矿上工作了9年。1996年5月21日,平顶山一煤矿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84人死亡。时任《中国煤炭报》记者的刘庆邦次日从北京赶去采访家属。

刘庆邦告诉早报记者,当时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年仅六岁的男孩子:矿井出事后,来接家属的车到了家门口。小男孩似乎预感到有不好的事发生,死活不肯上车。孩子的妈妈已经伤心欲绝,孩子就对妈妈说:“妈你别难过,我去喊几个同学把我爸爸拔出来。”讲到这个孩子,刘庆邦几次停顿,红了双眼。

还有一位遇难矿工的妻子,在宾馆里不吃不喝,因为她觉得这些鱼肉都是她丈夫的命。“我一直想,过去的事故‘算账’一直在算‘经济账’,很少关注‘心灵账’和‘精神账’。一个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怎么能换算成经济账?真的非常费解。”采访后,刘庆邦把目睹的细节写成近两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生命悲悯》。“我想告诉社会,一个矿工的遇难,给家属带来的伤痛是深刻的、久远的。”

刘庆邦告诉早报记者,中国能源构成里近百分之七十来自化石能源。“中国的煤炭现在已经消耗到每年30亿吨。消耗大,矿工就多。加上我们的机械化程度、管理水平,失误还是比较多。”他表示新世纪前,中国每年煤矿都死好几千人,“六千以上。就是2003年10月到2004年2月,不到四个月,中国就接连发生了三起重大瓦斯爆炸事故,死了五百多人。”

这样的数据让刘庆邦感觉完成这部长篇的任务很“紧迫”。但收集素材的过程却不容易,甚至有时空手而归。有的矿井领导不让他到井下去。“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伤疤,不要揭。”

直到2013年,刘庆邦走进河南大平煤矿。13天的时间里,刘庆邦下井、与矿工同吃同住、走访遇难矿工家庭。那13天,还正好是中秋期间。刘庆邦于2014年6月动笔《黑白男女》,到2014年12月25日完成。说是“历时半年写成”,其实几乎跨越了20年。

生死是人最强烈的感情

刘庆邦向早报记者坦言,《黑白男女》看似是一个煤矿题材,但他一直希望这部小说能超越(煤矿)这个行业。“其实社会上每个人都面临生死,都面临亲人离去,这是人类共同的问题。”刘庆邦以自己为例,“我从小就失去父亲,紧接着爷爷也去世了,我还死过一个小弟弟。在我少年时代,就经历了很多亲人的生离死别。”刘庆邦说,“人有很多强烈的感情,但生离死别是最强烈的。”

刘庆邦坦言,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在写《黑白男女》那半年里,每每提笔,对矿工家属的回忆就涌上心头。“其实我写得并不快,一天写个近2000字,每天这样。我习惯早上起来写,常常写到眼睛湿了,泪水辣眼,擦掉再接着写。”刘庆邦手写,爱人帮他打字,爱人看了初稿后也特别感动。

即便成书之后,刘庆邦哪怕在一些报纸上看到《黑白男女》的连载,看到自己的文字,“有时候我也禁不住感动。”他说,虽然作家的理性、思想很重要,“但我觉得现在中国作品缺乏的恰恰是感情。其实整个世界的潮流都是重理性,不大重感情。”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189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