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第四届上海青创会“非虚构”专场举行

2015年06月18日09:29 来源:上海作家 作者:云文学网 点击:

6月16日下午,第四届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非虚构专场研讨活动在上海作协大厅举行,这个专题讨论是第一次加入上海青年创作会议,十五位青年作家、评论家与著名评论家程德培,围绕“非虚构:经验与限制”,从作为文学写作技术的非虚构到作为一种文学精神的非虚构,从对这一概念的质疑,上升到对这一新兴写作思潮的期望,从做减法转换成做加法,使得非虚构在讨论中成为一种新的文学试验,可以承纳更多我们能够想象的其他文类的元素,从而变成一条可以携带两岸风景的写作河流。

本场主持人、青年评论家项静首先指出,非虚构作为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已经在当代文学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且也出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出现必然有它背后的需求,并且有一种持续性的力量还在传播和酝酿之中。非虚构写作打开了一个重新理解和呈现世界的窗口,使写作出现了一些新的生机和活力,但任何概念或者命名的产生,都会伴随着疑惑和争议,比如说非虚构中的虚构问题,以及在写作过程中的真实性的问题,非虚构写作与纪实文学、报告文学、或者是散文到底有什么区别和界限这些都是需要继续深入去讨论的。

上海作协散文委员会主任、《上海纪实》主编朱大建回忆了自己的写作经历与评论家的互动,以及这些对自己写作的影响,并充分肯定了青创会对青年作家的重要作用。他介绍了创办《上海纪实》的宗旨和相关作者作品,并期望年轻的作家们写出更好的非虚构文学作品。

上海作协专业作家办公室主任程小莹说他所有的作品里面都会有一些非虚构,哪怕写小说,也会有一些限制的特定时间或者说环境,写作不管是你虚构的也好非虚构的也好总归会限定在一个氛围里,所有的创作都是一种突发奇想,不管是虚构非虚构也好,总归把自己限定在一个氛围里。

上海作协副秘书长、创联室主任作家薛舒认为虚构和非虚构并非一种文学形式,是不是可以看做只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文学形式是小说、随笔、散文这种,在她写作的时候没有把《远去的人》这个作品要写成非虚构、虚构,而是根据它最需要用什么方式、形式来表达。薛舒还提到微信上的《大兴安岭杀人案》,她说非虚构之所以受到关注,有时候就是因为它提供了撕开社会隐痛的方式。

袁红涛评点了当代中国比较有影响的几部非虚构作品《中国在梁庄》、《小镇喧哗》等,然后转到城市写作,他认为上海的形象一方面是靠文学文本,另一方面非虚构的文本对于上海也有很大的影响,非虚构对记录当下从农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转型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管燕草说从她个人的经验来说,什么是非虚构,什么是虚构,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怎么体现,很难界定。她的困惑在于为什么学术界一直把散文定位为对真实的反映,从她个人的感觉来说,自己的小说也都蛮真实的,至少情感都很真实。

作家、《萌芽》编辑徐敏霞谈了一个自己的阅读体会,如何从一个虚构文学的热爱者变成一个非虚构文学的拥趸,在这个过程当中读纪实性的作品她觉得已经放弃寻找答案,而是想找到一种共鸣,而且是一个主动的选择和变迁。

青年评论家木叶讨论了非虚构的三种形式:非虚构小说,非虚构,传记文学,他认为虚构和非虚构其实都源自真实,最终他们都是要指向更高的真实,以及更高的美。沈佚伦从一个记者的角度分析了非虚构给自己的写作带来的新闻写作的“解放”感,又分享了自己的写作中遇到了各种与“真实”的距离感。

上海大学副教授吕永林认为事实是已然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真实是包括了已然和正在发生之外的,尚且有存在可能的可能性。非虚构作家少有的“特权”是拿整个事件当真人真事来写,当你让人们说话的时候,你对待他们所说的话要像对待贵重的礼物一样。

青年作家王莫之认为非虚构文学在中国的日渐红火有两方面的原因,美学原因是第一位,其次是作者原因。对于某些作者来说,这两个原因的顺序恰恰相反,他们选择非虚构文学,而不是纪实报道,可能更多的是出于被动的战略转移。

上海大学当代文化研究系博士生王磊光认为,非虚构的出现,首先是因为我们的虚构文学和传统的纪实文学卡壳了,出现了问题,一些所谓的纯文学,没有能力去参与一些重大的时代问题。另外王磊光还谈到非虚构与报告文学的差别,他认为报告文学不应该加入文学的范围,应该划到新闻的门类去。朱大建对报告文学应该归到新闻有不同的看法,上海最有代表性的报告文学作家,黄宗英写的《大雁情》、《小木屋》等等,不仅是文学而且是经典的文学,它的里面的激情,文学描写,人物都是文学。

青年作家吴越提到了非虚构写作中真实的不可能性的问题,面临着对真实的绝望,还有对非虚构文体语言的这种焦虑,比较理想的非虚构文体和语言,应该是用事实来说明事实,用细节来佐证细节。

青年评论家黄德海认为,非虚构其实展示的是很强烈的生命力,非虚构的提法本身表达的就是对虚构作品的一种妥协,甚至是一种竞争,非虚构作品带来新的镣铐,跳出新的舞蹈,也会照亮新的黑暗。青年评论家张定浩首先批评了有中国特色的非虚构,因为非虚构现在已经被看作是一种特别容易的事情,最后他说,好的作品都是会打破现有的文体会让我们对现有的文体产生一种轻微的摇晃,在摇晃当中一种新的东西诞生了。青年评论家傅小平认为假如你的非虚构写作只是停留于经验的层面,那是受限制的,所以我们一个转换一个话题:非虚构如何突破限制,包含哪些可能性。

本场点评人、著名评论家程德培回顾了美国60年代非虚构写作的背景,点评了上海目前出现的几部非虚构作品,他特别指出,与非虚构相比,小说的范围实际还要广泛,我们现在讨论虚构与非虚构,是在非虚构小说或者非虚构作品与现实小说接壤的地方,除此之外小说还有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还有寓言、神话等等。所谓非虚构,无非就是在我们如何模仿现实,如何复制现实,如何追随现实这一点上,他们有点相同之处,非虚构不会颠覆小说,小说的范围还要大的多。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105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