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1日03:33 来源:《文汇报》2014年5月17日 作者:吴越 点击: 次
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引发思考—— 文学新人如何度过“蚕蛹期”
在昨天举行的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的会场外,引人注目地搭起一方小小的“书摊”。姚鄂梅的长篇小说《西门坡》,甫跃辉的短篇小说集《鱼王》,俞冰夏的译作《悠游小说林》,张定浩的随笔集《既见君子》……这林林总总几十本图书,是近年来上海青年作家作品中的一部分,凝结着他们的心血与才情。新媒体传播盛行的今天,出版实体书依然是文学写作者不变的梦想和追求。
但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文学新人在出版产业链上还处于十分弱势的地位。从作品发表在文学期刊,到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第二本书,再到在大众文学市场聚集起一定的名气,这个过程漫长而艰难。如何应对“蚕蛹期”,是每个选择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年轻人都必须修炼好的一门心理课。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在文学价值链的各个环节给予实实在在的扶助。
写第一本书像爬第一座高山
青年评论家张定浩说,别看《既见君子》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它辗转了四五家出版社,最后才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据记者了解,更多文学新人是借助“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版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本专著。青年评论家黄平的《贾平凹小说论稿》就是与其他几位青年评论家的评论作品一起,在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的《80后批评家丛书》中集体“出生”的。而青年小说家吴清缘的短篇小说集《单挑》的出版,则是缘于上海作协与上海人民出版社合作,联合推出了《90后零姿态》系列作品集,吴清缘、三三、张晓晗等12位“90后”校园作家才得以被“一网打尽”。
第三届上海青创会场外书摊展示了众多上海青年作家的作品。
著名作家、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说,无论在什么时代,文学新人的“出世”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孙甘露1986年开始发表小说,不过到了好几年以后,才有第一家出版社找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我想告诉年轻作者,你的第一本书可能就是你要翻的第一座山,你必然要经历那样一个有些痛苦有些寂寞的时期,翻过去之后,路会越走越宽,你会被越来越广泛地认可和接纳。”
孙甘露认为如今出版渠道多元的时代对于年轻作者来说是个“利好”:“和我们比起来,现在的文学新人出书的机会其实是更多了。”
投资新人是投资“潜力股”
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说:“文学新人固然要经得起等待。但是对出版社而言,也应该有一个投资未来的观念。”
上海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举办前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编辑刘丛特意赶到上海,告诉她的作者张怡微一个好消息:上市仅半年时间,张怡微的纪实散文集《都是遗风在醉人》首印6000册已发完,前不久加印了一次,销售势头仍然保持不错。
“说实话,要下决心为一位新人出版专著,真的不容易,怕赔钱。”刘丛说,她第一次报选题时就惨被刷下,但她没有放弃,隔了3个月,准备得更充分,再报了一次,终于获得通过。现在,这本书的走势已经彻底打消了出版社内部原本因为对张怡微这个名字不熟悉而产生的顾虑。
“市场是要开拓的,文坛名家有市场号召力不假,但是新人也有未来的潜力。出版人要有眼光。”刘丛这次到上海还有一个任务,她又发展了一位作者:1988年出生的钱佳楠。钱佳楠以上海工人新村生活为描写对象的短篇小说集很快会出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郏宗培表示,抓青年作家的创作要有几个思想准备,一不能太功利,二要创造有益于年轻作者发展的条件,三对青年作者作品的发表、出版要给予扶持。同时,对年轻文学编辑的成长也应该给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