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5月20日14:31 来源:《文学报》2014年5月15日 作者:郑周明 点击: 次
两年前,豆瓣网站以“豆瓣阅读”为名上线其电子阅读及出版平台时,不少人给予了关注并看好其发展,究其原因,自然是豆瓣已是一个成熟的主打书影音分享推荐的社区平台,不仅成功聚拢了众多文艺爱好者,也将这个群体逐渐引导进文化产业,形成电子商业的“入口”。在前有亚马逊中国的电子出版形成规模,后有国内各大网络文学网站浏览量的显赫数据之下,豆瓣依托社区基础推出“豆瓣阅读”也是顺应了潮流。
本报去年曾对此现象进行观察报道,一年后再看,记者发现,“豆瓣阅读”已经开始朝“豆瓣文学”方向有了发展和雏形。尽管在付费方面,豆瓣用户的分享推荐远远大于付费冲动,但另一方面豆瓣原有的文艺特质影响了后来的原创写作,在这个平台上,转化出了一批以青春、情感、旅行等为写作主题的类型作家,而他们本身也多是豆瓣社区的“重度用户”。这既反映了豆瓣的电子书写作出版的局限性,也表明不同平台呈现出的类型文学令文学市场更为专业和细分。
大众的阅读和小众的付费
“豆瓣阅读”如今的布局可以说趋向完善,包括首发于豆瓣上的原创电子书、纸质版的电子版图书、专栏、连载以及相关的译文、征文比赛等几大类。其中,推出纸质版的电子版,几乎是所有涉足电子出版网站最基本的内容,也是电子出版最基础的第一步,对于豆瓣而言,这部分并非处于重要位置,记者发现,豆瓣上这类电子图书,大多是出版很久的书,因而售价多能维持在10元上下。和亚马逊相比,后者由于专一针对电子出版领域,因而掌握了大量新书的定价权,能够吸引那些需要及时看到新书的用户。
豆瓣的策略则是将重心放在了原创电子书、专栏与连载上,这三者同时也是相互关联的。专栏以美食、旅行、情感为主,连载则以类型小说如青春、悬疑、玄幻等为主,它们都可以阶段性的集结成册,转化为原创电子书。这种方式是当下各大网络文学网站的常用方式,通过章节的连载来形成读者阅读黏性,同时为最终的成书制造人气和潜在付费。
记者通过比较豆瓣和起点中文网发现,作为有一亿用户的豆瓣,在付费阅读层面,仍处于一个尴尬境地,以订阅量最高的作品为例,专栏和连载排名前三的都是理财和情感类文章,订阅量在1-3万之间,实际付费收看约在一半左右,最终成书的销量能够超过一千份就算是畅销书籍了。而一个挤入畅销榜末尾的起点网络作家,作品的销售份数则是以十万份来计算。从每万字定价角度说,豆瓣是每万字约0.6元,起点中文则是每万字约0.2元,前者比后者高出3倍,但由于付费用户的差距,最终收入却是后者比前者高出至少10倍。
也因此,无论是对已成名作家将电子版放进豆瓣平台,还是依赖豆瓣的原创写作,从收入角度,基本与传统媒体支付相当。它最大的意义还是在于给新人作者提供一个门槛较低的电子书发布与分享机会。虽然那些海量用户,实际“买账”的人不多,但凭借此平台获得外界关注,通过原创电子书再反向出版纸质版的并不在少数。例如“70后”作家赵志明,在去年初将陆续写了10年的短篇结集成电子书《I am Z》放在豆瓣上,迅速获得好评,在销售近千份后,被传统出版社看中,在去年底出版了纸质版并更名为 《我亲爱的精神病患者》,此书也让他近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新人奖。
文学类型是否太“鸡汤”?
在豆瓣这个文学平台上,像赵志明这样的作家并不多,更多的还是与豆瓣气质相近的类型文学作家。对于豆瓣,外界常给予的标签是“小文艺”、“温暖系”、“怀旧”等等,在原创电子书中,也常常是“青春”、“人生感悟”、“旅行”等主题占据了最多的阅读和评价。正如豆瓣所介绍的:“基于用户收藏行为,通过数据挖掘和算法,豆瓣可以精准的猜出用户的喜好,将作品推荐给最有可能喜欢它的人。”如此原创作品才能够精准地被推荐入用户视野里,同时依托强大的分享功能,一部作品能够举一反三地出现在朋友圈中,形成传播效应。应该说,这种连锁反应才是豆瓣对作品最擅长的推广优势。
能为此印证的是,记者发现,那些最热门的电子书作者通常也是豆瓣本身的深度用户,也就是所谓的“豆瓣红人”,他们曾经在个人豆瓣日记中写下这些人生故事或旅行攻略,也便于在文学平台中顺利转化成电子书,同时将原有关注者引入付费行列中。例如近期排行首位的电子书为《30岁前的每一天》,作者名叫“水湄物语”,此书是一部人生奋斗规划技巧书,也可以说是一部以青春和梦想为核心的成功学入门书,喜欢此书的用户自然也是初入社会,急需前辈经验的年轻人。作者之所以知道这些内容能够获得欢迎,正是来自之前在豆瓣日记中多年和读者的互动中获得的经验。同样,来自青春情感的经验也是文艺青年们所需要的“养料”,水木丁的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吴桐的《那些荒谬的往事叫青春》 等大热书籍能够脱颖而出,在不少读者看来是因其内容属于“失恋治愈系”,符合年轻人对情感大起大落的体验和想象。此外,美食如张佳玮的《无非求碗热汤喝》、旅行如猫力的《猫力乱步》、怀旧如沈书枝的《八九十枝花》 等等,仍是以青春为底色,将孤独、回忆、味道搭配一起,为读者提供日常生活的趣味和反证自己的心理暗示。
这些书籍在豆瓣网友评价中也存在分歧,喜欢的人认为这样的书“击中了青春本色,引为知己”,也满足了群体气质抱团的心理,不喜欢的人则认为内容多是集结了日记随笔而成,称之为“人生鸡汤读物”尚可。这两种评价实则代表了两种阅读口味,并无较大矛盾。重点是,豆瓣已经基本形成了文学平台,也在当下类型文学市场培育了属于自己的特质。我们也看到,在类型文学中,传统概念上的“读者”被更广泛的“用户”所取代,也需要促使外界更宽容客观地去看待它的定位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