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作协动态

“作家的历史与历史中的作家”座谈会在沪召开

2014年10月27日13:39 来源:未知 作者:研究室 点击:

10月25日下午,《上海文化》杂志在思南文学之家召开“作家的历史·历史中的作家”座谈会。对中国当代文学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作家、评论家:黄子平、礼平、韩少功、马原、何立伟、刘恒、徐星、叶兆言、格非应邀出席,他们与上海的作家、评论家孙甘露、陈村、程德培、吴亮、张新颖等一起,通过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寻访、反思与价值重估,探讨作家们与时代发生的多重关系,以及与批评家们的共生性。

毋庸置疑,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期,韩少功认为当时“是革命性阶段的历史,可遇不可求。一个作家碰上这个时代太幸运了,在座很多作家赶上一个小尾巴。”刘恒也认为“我们这些作家可能写小说,是那个时代,是这些精英读者、评论家的肯定带来的结果。”

但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文学逐渐边缘化,刘恒说“所有围绕文学的评论哪怕再有见地,逻辑性再强,哪怕是天才的结论都没有权威性。在整个社会当中,文学的话语权被剥夺,或者更严重削弱。”提及原因,何立伟认为“媒体、电视、互联网游戏等抢夺了阅读的时间,当然是原因的一种,但绝对还有文学自身的原因。那个时候读的东西是很有集体记忆的。”“好的东西有情感的东西是超越时间。一两千年以后读,也可以唤起情感记忆,在情感记忆上没有任何障碍。现在的文学越来越边缘,越来越丧失读者,很多作品并没有提供历史的,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记忆。”而格非则认为“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倾向于用空间来替换时间的社会,而且趋势越来越严重,历史和时间的意义都在贬值。”“现在的读者需要的是空间,是什么,什么色彩,什么东西,不需要非常漫长的一个历史讲述。”

但大家仍然肯定文学的意义,文学的力量,韩少功认为现在“面临的是沉闷的时期”,“只是某些规范的延续延伸,一种收官。”但“这些工作也很有意义,也是一种积累性的工作。”刘恒说虽然“喜欢文学的人越来越少,但我们是一个文学家庭。我们肉体血缘上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在精神血缘上是有共同血缘的人。”何立伟则表示“文学留住时间,文学留住记忆,是一个作家对历史负责的态度。”

思南读书会第39期与座谈会同步进行,马原、格非、韩少功、何立伟、刘恒、吴亮相继与读者见面,回答读者提问。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65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