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15:33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施晨露 点击: 次
上海作协专题研讨四部现实题材新作,试图破解城市题材创作面临的难题
当下能写“生活温暖”的作家太少
解放日报讯(记者 施晨露)
上周五,上海作协为叶辛《问世间情》、孙颙《缥缈的峰》、程小莹《女红》、薛舒《远去的人》等四部近期的现实题材力作举行研讨会。专程来沪的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评价道,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后,这一研讨会探讨的话题尤有意义。现实题材创作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特别是“五四”以来的文学传统中,比之乡土文学积累的经验相对较少,都市文学虽缺乏历史经验,但也面临很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上海是出作家和重大文学作品的地方,上海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城市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值得作家去熟悉、去感知、去创作。”
上海近年接连诞生现实题材力作
叶辛最新推出的《问世间情》,聚焦城市外来务工者中的“临时夫妻”现象,展现城与乡的关系;孙的长篇小说《缥缈的峰》反映城市中新的经济形态与历史的勾连;程小莹的《女红》关注曾在这座城市中数量庞大的纺织女工群体;薛舒的非虚构作品《远去的人》记录一个家庭在疾病面前的巨变,将个人经历转换成有效的公共经验。四部作品题材各异,但都与这座城市和城市里人的过去和现在紧紧相连。“这样的研讨会在三年前是开不起来的。”评论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纪人说,上海文学近几年接连冒出多部现实题材力作,一些青年作家的作品也贴近现实,可喜。
评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明说,四部作品给他的一致感受是,“惊叹于上海作家对于现实的敏感和负责。上海作家对于历史的变动、时代的变化,从来都走在前列,因此,在文学话语场中拥有特殊而重要的位置。”
“上海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一直是文学高原,如今隐隐约约看到高峰的轮廓和亮色。”评论家郦国义说,在上海作家中,最近出现一批有质感的作品,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浓郁的上海风情和各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孙写出了一代人的情怀; 叶辛将社会生活变焦到他的视网膜上; 程小莹怀着对消失时代的炙热感情,贴近女工,写出有情怀、有温度的作品。”陈福民则说,在《女红》中看到一段历史消失的挽歌,“上海工人阶级是一个了不起的阶层,上海作家在时代变化的大潮中反映历史、反映现实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文学的力量在于黑暗中透出光亮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中山大学教授谢有顺说,无论是《问世间情》还是《远去的人》,作者写出了生活的希望,这值得尊重,“希望、温暖、未来不是文学中的拔高,而是看你怎么写,有没有办法证明所写的希望是真实的。当代文学中,对现实凶狠的作家多,能写出生活的希望和温暖的作家太少。文学更大的力量还是在黑暗和绝望之中透出那点光亮、那份温暖。”
现实题材,尤其城市题材难写,该如何破解?“上海的社会和文化空间是一个巨大、复杂的混合体,一方面考验作家在叙事艺术上有何独特之处,另一方面也考验评论家的解读能力。”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说,作者和评论家对现实的关注须有“此时此刻我在看”的眼光。
《缥缈的峰》的作者、上海作协副主席孙颙说:“现实题材难以处理,在于作者面对庞大的现实不知从何下手。我的感悟是,现实再复杂总是由很多具体的人构成,作者能做到的就是写人。从短篇、中篇到长篇《缥缈的峰》,我想写人,而且是比较新的人,写他们如何从历史中走来。”
《问世间情》作者叶辛
《缥缈的峰》作者孙颙
《女工》作者程小莹
《远去的人》作者薛舒
评论家阎晶明
评论家陈福民
评论家谢有顺
评论家郦国义
评论家杨扬
评论家王纪人
评论家毛时安
评论家杨剑龙
评论家李其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