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 思南读书会

思南读书会36期【俄罗斯文学的“非法闯入者”——叶罗菲耶夫金和他的《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嘉宾:郑体武、胡桑

2014年09月30日16:19 来源:未知 作者:创联室 点击:

思南读书会NO.36

时间:10月4日(周六)下午2:00

地点:思南公馆宴会厅二楼 (重庆南路256)

主题:俄罗斯文学的“非法闯入者”

嘉宾:郑体武、胡桑

书目:叶罗费耶夫作品,《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关于主题#

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作品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近日由漓江出版社首次引入国内。这部被誉为俄罗斯后现代小说开山之作的作品,同时也是与《古拉格群岛》齐名的世界级后现代经典。作者叶罗费耶夫被誉为20世纪俄罗斯天才作家,他在这部小说中以典型的后现代手法,辛辣而巧妙地展现了俄国知识分子百年心灵变异史,以及当时苏联的社会现实。

#作者简介#

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1938—1990),俄罗斯天才作家。早年在莫斯科大学就读时就表现出是一个“天生的语言学家”,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却只能混迹底层,当过装卸工、酒瓶收购员、地质钻探工、图书管理员等工作,其足迹曾遍及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的莫斯科州、北极地区等地。叶罗费耶夫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写作,但是由于生性懒散、不善管理,大部分作品都已散佚或没有完成。他完成并已出版的著作有《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滑稽演员眼中的瓦西里· 罗赞诺夫》《女妖五朔节之夜,或骑士的脚步》等。

译者张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译有俄罗斯文学作品多种。

#关于嘉宾#

郑体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原上海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外语组成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俄语组成员,世界俄语学会主席团成员,国际东亚和平、安全与发展研究理事会成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

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的教学、研究与翻译。著有《俄国现代主义诗歌》等专著5部,《高尔基与尼采》等论文50余篇,《俄国现代派诗选》、《勃洛克诗选》等译著10部,主编《白银时代俄国文丛》和教材多种。

胡桑,新锐诗人、批评家和学者。同济大学哲学系博士生。1981年生于浙江省德清新市镇。德国波恩大学访问学者。2007年至2008年任教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普吉岛分校。曾于2006年获《上海文学》诗歌新人奖,2009年获北京大学未名诗歌奖,2012年获《诗刊》“诗歌中国”青年诗人奖。2007年上海大学诗歌节召集人。译著辛波斯卡诗选《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湖南文艺出版社)。著有诗集《赋形者》(长江文艺出版社)。代表作《惶然书》曾获《诗刊》2012年度“诗歌中国”青年诗人奖。

#推荐书目#

后现代经典《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首次引进

与《古拉格群岛》齐名的俄罗斯后现代小说开山之作

延迟二十年出版的世界级后现代经典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是反映苏联社会现实和俄罗斯知识分子心灵史的后现代主义杰作。小说主人公即是与作者同名的醉鬼叶罗费耶夫,全书即是假托的传记长诗。全书采用狂欢化的叙事手法,以戏谑、反讽的方式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知识分子扭曲、荒诞、反常的人生境况。作品抓住俄罗斯人酗酒的一面,嬉笑怒骂间,展现了其时俄罗斯人文主义精神和宗教关怀的后现代式面貌,而从中也不难读出作者对苏联所谓“繁荣”的社会现实,以及俄罗斯知识分子道统的嘲弄、解构和批评。也正因为此,这部在西方世界早已广获赞誉的作品,直到其问世二十年后的1989年才得以在苏联出版。

在俄国文学史上,《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是与《古拉格群岛》齐名的世界级后现代经典。俄国作家阿纳托利?奈曼曾评述过:“整个20 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文学中出现了两个新主人公: 一个是索尔仁尼琴的伊万?杰尼索维奇,另一个就是来自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 的韦涅奇卡?叶罗费耶夫,无论他们中的哪一个置身于伟大的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主人公画廊,都不让人脸红。”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同,《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凸显了浓重的人文主义思想和批判现实的精神。

今年3月,依据小说改编的同名话剧作为“2014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连演三天,由圣彼得堡波罗的海之家剧院表演。有观众用“领圣餐的孩子”来描述观剧的自己,人们多惊叹于该剧碎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所带来的张力冲击,以及剧中绝妙的象征性手法。而这正是这本小说的精妙所在。

【永远无法抵达的佩图什基】

《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写于1969年,被认为是一部现代的“醉酒奥赛德”,有着俄罗斯“旧文化”独特代言的文化符号。小说主人公是位酗酒成性的知识分子。韦涅季克特要乘坐火车去佩图什基看望他的情人和儿子,而这个地方听来却像一个乌托邦。他费尽周折,登上了前往佩图什基的火车,可是,因为他因酗酒而不清醒的头脑,更因为目的地的虚构性,他似乎永远都不能到达梦想中的佩图什基……而最后,几个不明身份的人疯狂地追逐着他,在一座楼门前将锥子扎向他的喉咙。这正和作者本人的命运归宿有了某种紧密的联系。

?俄国文学翻译家余一中曾为此评荐:“如果说曲折的人生遭遇、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勤奋的学习与坚持不懈的自我修养,保证了叶罗菲耶夫创作具有深刻的内涵的话;那么饮酒乃至酗酒,则是他彰显其独特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外在标志,犹如奇装异服之于王尔德、放浪形骸之于金斯堡 。”

【“天生的语言学家”叶罗费耶夫】

作者韦涅季克特?叶罗费耶夫,1938年10月24日出生于摩尔曼斯克州的基洛夫斯克。他有一个忧郁的母亲和天性快乐好饮的父亲。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混迹底层,当过装卸工、酒瓶收购员、地质钻探工、图书管理员等工作,其足迹曾遍及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俄罗斯的莫斯科州、北极地区等地。

叶罗费耶夫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写作,但是由于生性懒散、不善管理,大部分作品都已散佚或没有完成。17岁时,韦涅季克特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展现出他“天生的语言学家”天赋。直到1969年秋 31岁时,作家才终于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式,开始写作《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但过度纵酒腐蚀了他的喉管,他1990年死于喉癌。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从莫斯科到佩图什基》主人公的最终结局。

#活动海报#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63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