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0日10:37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李峥 点击: 次
如清泉般的朗读声中,2014上海书展闭幕了。
七天的上海书展期间,读者从世界各地赶来,共享这场阅读文化盛宴。那些大雨滂沱之下还秩序井然的进场队伍、摩肩接踵的人群涌向新书推介现场、收银台前捧着心爱图书排队结账的人群……种种动人情景历历在目。
今年的上海书展结束了,读者还会像在书展上那么愿意亲近图书吗?各家书店的生意还会像展馆里的品牌实体书店一条街那么红火嘛?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十年来,上海书展与上海读者共同成长、相互成就,是他们带动了上海书展整体水平的提升。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良好的阅读氛围从上海书展扩展至余下的358天,让这座城市书香四溢。”
逛展读者多了,盲目买书少了
虽无官方统计数据,但从现场看,今年上海书展的参展人数大大多于往年。每天坐镇书展的上海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阚宁辉估算:“今年书展最后一天的人流量,至少比去年同期多出10%。”
今年书展期间,恰逢数日雨天,但这没能阻挡爱书人的步伐。阚宁辉说,上周五,书展参观人流激增,售票处存储的门票竟然告急。“我们紧急调用了周六的门票,又在周一时紧急加印了数万张,勉强撑到最后一天。”
相比书展爆棚的人气,今年展馆内成捆、成箱买书的读者反而少了。一位工作人员说,他在收银台观察了一天,发觉很少有读者像往年一样,抱着一大堆书埋单。“但是很少有空手而归的,大都是买一到三本,感觉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宣传主管干琛艳告诉记者,售价6980元的《戴敦邦画谱全集》(珍藏本)今年在书展上遇到了知音,以往只是展示,今年却卖出9本。
不可否认,网络卖书折扣较低,也分流了一部分购书读者。对此,徐炯表示,“比起买多少书,我们更在乎读者是否知道自己要买什么、要读什么。读者在读书、购书上越来越有主见,不再以名气、价钱决定需求,这让我们感到欣慰。”
人情荐书少了,专业导读多了
书展组织策划的一系列阅读文化活动,对图书购买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以往在中央大厅,主舞台两侧楼梯上排成蜿蜒的长队中的读者,很大一部分不知道自己排队要买的是什么书,甚至也不知道舞台上什么人在推荐自己的书,排队或是从众,或是为了一个作者签名。
但今年书展上,这种现象也在悄然改变。书展开幕第一天,站在中央大厅主舞台推介新书的梁晓声开场即说明:“我到书展不是为了签书,也不是为了卖书,而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读书’ 而来,也是为了帮助读者解疑释惑而来。”一席话,赢得现场读者热情的掌声。
在吴建民新书《纵横天下》的推介现场,原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荣华作为嘉宾谈论读书感受。让徐炯感到惊讶的是,王荣华非常细致、具体地谈到了书中的许多内容,分析点评认真而到位。“他真的是读过这本书并且有感而发的,不像我们以前的很多嘉宾,完全搞名气叠加,那种只能叫人情荐书,而不是专业导读。”
在各家出版社展区,这样的专业导读也在时时进行着。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展区,52岁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辅分社社长倪明,担起导购员的角色。“我为许多读者选书、荐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也能听到读者的反馈,比如教辅书封面雷同不好辨认、图书名字太长不好记、习题答案没有编号难翻阅等,我都会在实际的编书工作中进行改进。”
“这些认真的导读者,也深深感染着我们主办方。也因为他们,我们有了未来将上海书展办得更好的决心。”徐炯说,“上海书展一年比一年进步。今后,我们想,书展的活动可以少一些、精一些,学术性的重点活动给予扶持,而偏商业性的活动也应提高准入门槛。让上海书展的阅读氛围变得更加醇厚,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在这里寻找到自己的那片阅读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