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5日16:37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左为姜林静,右为曾劭恺
5月29日下午,复旦大学姜林静与浙江大学曾劭恺做客思南读书会370期,围绕上海文艺出版社读城系列之一的《罗马:永恒之城》,与读者分享永恒之城罗马的思想、艺术与文明起源。
《伊尼亚斯纪》与《荷马史诗》
谈及罗马的思想史,维吉尔的史诗《伊尼亚斯纪》是绕不开的话题。曾劭恺介绍,《伊尼亚斯纪》是根据古罗马传说,借鉴《荷马史诗》而作。特洛亚亡国后,王子埃涅阿斯得到神的庇护逃了出来,带领幸存的特洛亚人向意大利迁徙。他们历尽艰辛重新建国,成为罗马民族的先祖。
他谈到,这部史诗一方面被罗马帝国当作政治宣传的工具来巩固帝国统治权,另一方面维吉尔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如他在书中所写的起源——“我要说的是战争和一个人的故事。这个人被命运驱赶,第一个离开特洛亚的海岸,来到了意大利拉维尼乌姆之滨。因为天神不容他,残忍的尤诺不忘前仇,使他一路上无论陆路水路历尽了颠簸。他还必须经受战争的痛苦,才能建立城邦,把故国的神祇安放到拉丁姆,从此才有拉丁族、阿尔巴的君王和罗马巍峨的城墙。”对他而言,“为和平而征讨是罗马帝国发动战争唯一合理的地方。”
罗马文明虽起源于希腊文明,但又有所差异。曾劭恺谈到,《伊尼亚斯纪》中记载的英雄伊尼亚斯体现了两者区别。他说:“希腊史诗崇尚武力与个人英雄主义,一个人在战场杀退3000人,这个人是神明的儿子,受到希腊民族的崇拜。《伊尼亚斯纪》崇尚的英雄是什么形象?他不以自己为重,以大局为重,以天下苍生为重。他打仗不是因为崇尚武力,而是崇尚和平,以战止战,他为了民族愿意牺牲自己,而不是为了自己让民族跟着他上战场——这是拉丁民族心目中的英雄。”
姜林静对此表示赞同,“《荷马史诗》中有一种非常残酷的个人英雄主义,但是当维吉尔书写时,他不停地在为人洒泪,为双方的英雄洒泪。”她认为维吉尔与荷马恰好是诗人的两个极端,维吉尔是一位忧郁者,荷马更像他笔下激情澎湃的约翰;维吉尔十年磨一剑,不断地打磨推敲诗句,而荷马史诗是口述历史的传统,在语言精磨度肯定不如维吉尔,某种意义上,两部作品从文学上也体现了罗马文明与希腊文明的区别。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曾劭恺谈到,书中很多地方介绍了罗马帝国以及罗马城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与基督教不可或缺的人物。
与维吉尔代表的罗马符号不同,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谈及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人民是一群对正义之事有共识、且有共同功利之人所组成的群体”。他认同维吉尔的爱好和平,但不认同为了和平而以战止战。在奥古斯丁的理想状态中,世界应该有很多小国,而不是希望一个大帝国为了带来和平,说我是天选的民族。
曾劭恺说:“虽然奥古斯丁不赞成罗马是一个天选帝国,但他很爱罗马。他说罗马不同于强盗集团,是因为罗马还是有正义,他也不希望罗马就此衰亡。”而这种思想曾经影响了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甚至在鸦片战争时,许多福音派的基督徒赌徒反对英国的帝国主义扩张,“在他们心目中,这个世界上应该有许多小国和平共处,而不应该为了把一些普世价值带到全世界,就侵略其他国家。”
歌德的罗马之旅
2014年冬天,姜林静曾带着一本歌德的《意大利游记》前往罗马旅行。她提及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最初印象,“我到意大利后先看了南部又看了北方,到罗马时已经看过那不勒斯、庞贝、西西里岛等,罗马给我的感觉特别阴郁。对马丁路德而言,罗马是一种转折,给他失望、沮丧的感觉。我在罗马也受到很大的冲击。”
在歌德的意大利之旅中,他曾经去过两次罗马。“在罗马,他从头开始学习绘画。他非常喜欢绘画,甚至想作为主业、放弃创作。他还收集罗马的石头,花了重金将这些古代建筑上不同纹路的大理石运回德国。他对植物的研究也是从罗马开始的,逛了很多植物园,观察植物的生长。”从罗马回到德国后,歌德先后创作了24首古典主义的哀歌,他称之为《罗马哀歌》。
此外,姜林静提到罗马对于德国的浪漫派也非常重要。在一幅名为“意大利与日耳曼”的画作中,头戴雏菊的金发日尔曼女性与头戴月桂花的意大利女性手拉手,这代表着在浪漫主义时期,南方天主教的画家希望德国和意大利能够携手。
“很大程度上,德国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朝圣的中心就是罗马。罗马这个概念,对于整个欧洲文化来说,它好像是一个核心式的、散发式的。”姜林静说。
在曾劭恺看来,奥古斯丁的思想让欧洲人对于浪漫概念的理解笼罩了浓厚的基督教色彩,在漫长的中世纪,人人常常想到罗马是井然有序的、充满正义的。到了18世纪,人们才发现古罗马的原貌是充满情欲的。虽然它爱好和平,但却仍旧向往武力。接着浪漫主义就出现了,在最平庸的东西里面找到最高尚的,这是对于罗马概念的转化。
思南读书会NO.370简讯
现场:李伟长
撰稿:陈 思
摄影:隋 文
编辑:江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