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5月09日11:33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施晨露 点击: 次
“《活着》是在华东师大定稿的。”
“生活是不按常理出牌的。”
“起码到现在为止,我认为GPT不会对我和安忆构成威胁。”
……
3月26日上午9点30分,“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思群堂举行。来自各大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嘉宾、媒体记者和华东师大师生共计700余人到达现场。
这场“现实与传奇:王安忆余华对谈”的活动消息一经公布,立即引起轰动,学生们连夜排队领票追“星”。
活动通过华东师大微信视频号、澎湃新闻客户端等渠道实时直播,线上观看共计一百多万次。
在黄平向观众隆重介绍两位作家后,余华回忆起在华东师大创作《活着》等多部作品的经历,王安忆也分享了自己与华东师大的故事。接着,两位作家就“现实”与“传奇”两个主题展开了对话。
余华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创作先锋作品,到90年代后写作一系列风格迥异的长篇小说,对“现实主义”的自觉追求构成了这一变化的重要推力。
在王安忆看来,“现实是小说的基础”,而“小说梦想着传奇”。两位作家结合近年来的写作实践,向与会观众分享了“现实性”和“传奇性”写作的精彩观点。
在余华看来,传奇性与时间有关,比如《资治通鉴》和《史记》里的大部分故事在今天看来充满了传奇性。“《文城》的故事年代很久远,因此适合用传奇小说的手法来写,充分发挥传奇小说的各种元素把它写出来。”
随后,黄平结合目前大众较为关心的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的问题,询问了两位作家的看法。
两位一致认为,人工智能这类机器,对作家还不构成威胁。在王安忆看来,作家要做的就是“写作,还是写作”,而“打败”人工智能的唯一途径正来自于作家面对的现实——“生活不按照常理出牌”。余华结合自己的人工智能使用体验与阅读经验,指出即使是“最伟大的作家”都具有优点与缺点。
“人工智能没有‘现实’的经验,但‘它’却在写作”,主持人、华师大中文系教授黄平抛出了与时下最流行的ChatGPT有关的话题。“人工智能从某种程度上可以靠近人性,比如之前的AlphaGo,江铸久说看到它的一手棋,热泪盈眶,仿佛看到了吴清源老师,但同时,人工智能下围棋,也让棋手从此以后失去了复盘的乐趣。”“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进入写作,并且比我们写得好得多,我们这些人会做什么呢?大概还是在写作,因为写作本身充满乐趣,这个过程是不能替代的。”王安忆话锋一转,“而且,我也很怀疑人工智能是否真的能做到,因为生活不是按照常理出牌的。”
“安忆的最后一句话很重要,这可能就是我们打败ChatGPT的唯一途径。”余华讲述了自己最近试用“国内的一个人工智能”的经历,“我先问了它一个问题,文学是个什么东西?结果它显示:搜索出现故障。我想,是不是我的问题太粗俗了,我又问得文雅了一点:文学有什么意义?等了半天,还是搜索出现故障。我想,故障就是最好的回答,因为这两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你可以有一个答案,也可以有一万个答案。”
在余华看来,人工智能可以写出中庸的小说,但还不能写出充满个性的小说。“人工智能可以把小说写得完美而平庸。文学作品中的优点和缺点是并存的,一旦丧失了缺点,也就丧失了优点。人脑总会犯错,用人脑写作的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有败笔,但这也正是人脑的可贵之处。”
“起码到现在为止,ChatGPT不会对我和安忆构成威胁。”余华说,自己是一个“乐观”的人。
除了人工智能,还有学生问到:文学写作如何面对眼下这个短视频强势的时代。“乐观”的余华表示:短视频非常火,但有一天一定会被取代,如同互联网兴起后一波波曾经火热过的事物,“而阅读的人数或许会减少,但不会被取代。在技术高度更新的时代,时髦的未必长久,而笨拙反而会流传下去。”
“学文学可能没什么用,但会让你过得快乐一点,人生变得有趣一点。”王安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