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02日15:32 来源:劳动报 作者:唐一泓 点击: 次
46岁下海创业,历经艰辛后终获成功,浦东本土首位中国作协会员倪辉祥去年将这段人生经历写进小说《灿途》中,以此纪念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已过古稀之年的他笔耕不辍,一年后,《辉祥文库》出版,其中包括最新创作长篇小说《殊途恩怨》和散文集锦《游踪拾影》。9月29日,他将自己写作40多年来的手稿悉数捐赠给浦东图书馆。
一年一部长篇小说从创作到出版
倪辉祥原是上海第二幼儿师范学校党总支副书记兼副校长,46岁那年下海经商,创办上海安保电气实业有限公司。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浦东作家,倪辉祥的笔下春秋从来没有离开过浦东。从1978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至今,他已出版小说集、散文集18本,发表各类文学作品500多万字,成为浦东本土作家中首位中国作协会员。10年前,他耗时3年完成的长篇小说《金浦三部曲》,为当代文学人物长廊增添了一组性格鲜明的“浦东人”形象,成为浦东题材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发轫之作。
一年前,刚刚出版了长篇小说《灿途》的倪辉祥告诉记者,自己心中一直有个遗憾:写了那么多的浦东故事,却从未写过解放以前的浦东,这不仅是他本人的空缺,也是整个浦东文学创作史上的空白。
于是,仅仅一年后,《殊途恩怨》出版。这部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抗战胜利后浦东一个千年古镇的传奇故事:三个圣约翰大学毕业的同窗,因不同的命运际遇,分别代表不同势力,为争夺敌产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出身于中医世家名门望族的楚福临为人正派,因结识了为新四军筹集药品的地下党员,逐渐成了地下党组织的得力助手;身为国民党特派员的马潜足权倾一时,扮演着中饱私囊的角色;景梦喜是个贪恋美色的不务正业者,最后却意外地鹬蚌相争渔翁得了利。三个同窗上演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殊途恩怨”的大戏。
用文字让后辈了解浦东曾经的风土人情
为什么对浦东题材的创作如此执着?又为何选择了抗战后解放前的这段时间节点?倪辉祥能想到的原因远不止“故乡情结”这么简单。
“以前的浦东,虽然‘藏在深山人未识’,却是一方富有着革命传统的热土,涌现出了如张闻天、黄炎培等不胜枚举的革命先辈,无论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献身的革命志士,还是许许多多不顾个人安危,暗中协助地下党完成艰难任务的普通人,比如我的父亲。我的不少乡坊、长辈身上视死如归的精神、大义凛然的举止,从小就感染着我。”
在中国共产党迎来成立100周年之际,倪辉祥说,自己这个已经有了近50年党龄的党员作家,在长期以来倾心于浦东现实题材创作的同时,不免泛起了创作一部以家乡古镇为背景,讲述地下组织在有志之士支持下展开工作的长篇小说的冲动。于是,倪辉祥再度提起笔来,以家乡小镇为原型,虚构了一个名为杜溪的地方,写下了这部《殊途恩怨》。
倪辉祥向记者如数家珍:“浦东旧时的风俗习惯,大概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了。市区里结婚请客只吃一顿,以往在浦东是要吃上三天的,隔夜、整日、敲瓮底;还有浦东人过生日,最讲究的是66岁,要由出嫁的女儿烧66块肉给父母,还要买寿糕……年轻人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对家乡也许没有那么强烈的归属感,但这些风土人情总要让后辈们了解,这也是作为本土作家的责任。”
下一个十年创作计划开始了
除了坚持笔耕不辍,最近,倪辉祥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感动的决定:他将自己从事文学创作近50年的手稿,悉数捐赠给浦东图书馆。
“我本来就是从浦东成长起来的作家,写了这么多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散文,也大多没有离开过浦东。所以当浦东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问我是否愿意将手稿捐赠给他们时,我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倪辉祥坦言道,舍不得自然也有一些,但更多是欣慰与期待。“我想也许这些手稿对于小辈来说是一堆废纸,但如果能捐给自己的家乡图书馆,由他们收藏保管是最好不过的。”
写了浦东近五十年,倪辉祥说自己还远没有尽兴,最近,他将注意力又放在了自己早前创作的《金浦三部曲》上,原小说的故事尚停留在改革开放初期,如今的浦东正在迎来二次腾飞,何不继续将故事续写下去?“原来人家还问我,只写浦东,内容会不会比较局限?但你看现在,外面的世界都涌进了浦东,我们坐在这里看浦东,就等于看到了整个世界。浦东的故事只会越来越多,写都写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