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按钮
关闭按钮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信息

五一劳动节,“营业期”长达半个世纪的工人作家这样说

2021年05月07日11:14 来源:上海观察 作者:施晨露 点击:

“这是一位‘营业期’很长的作家,也是一个斜杠达人。”5月1日劳动节的下午,与共和国同龄的“工人作家”管新生带着三卷本小说自选集来到思南读书会,作家简平对他的介绍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 “营业期”长,说的是管新生的创作生涯。自1971年在《解放日报》副刊发表处女作小说以来,50年间,管新生始终用手中的笔做着同一件事:孜孜不倦描绘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丈量着生活在这座城市里人们的精神天地。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的这部三卷本小说自选集,收录的多为管新生的中短篇小说,最近的作品是在去年疫情期间写就的。

“斜杠达人”,指的是他的身份——当过教师、工会干部,写小说,做编剧,也是影视策划人、杂志主编,唯有工人的视角始终不变。直到今天,他最珍惜的荣誉便是由市总工会授予的首届“上海工人小说家”称号。

“我承认,我有工人情结,这情结已经浓得化不开。”管新生如此自述。在他创作的近800万字文学作品中,工人题材几乎占了一半,从当年发表在《解放日报》“看今朝”文艺副刊上的处女作《竞赛》,到后来的《把脉》《生活的长河》《洋插队》《厂长轶事》等,再到最近几年发表出版的长篇小说《兄弟时代》《工人》、长篇纪实文学《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及中短篇小说《鸟歌》《释字》《海派汉子》《硬汉之吻》《折腾》等,无一不是工人文本。

简平记得,初识管新生时,他是铝材厂的一名炉前工。管新生调侃自己,初中毕业分配进工厂,在炉火奔涌的熔炉前踏烟蹈浪十三载,“成了炉前被烤焦的一个音符”,后来,调往厂教育科,再后来去了与工人接触面更广的厂工会。“我的青年时代、壮年岁月、中年年华都是在工厂里度过的。即便是上世纪90年代初被上海作协‘借调’离了厂,每个月依然雷打不动回厂报到。时常在梦乡里重又回到炉子间,和工人兄弟们一起挥动手臂将铝锭投入烈焰万丈的熔炉,一起高高昂起头颅痛饮一大瓶一大瓶的高温盐汽水。”

阅读管新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工人小说,如同欣赏一部波澜壮阔的工人画卷:迎来改革开放的意气风发,遭遇时代列车大拐弯的“下岗分流”,被商品大潮席卷,又和瞬息万变的网络时代撞个满怀……用简平的话来说,“工厂是管新生的创作大本营,他的笔下,是40多年来上海的城市变迁和工人群体的变化。读者能呼吸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聆听到上海这座城市前进的点点足音。”

“父亲说过,一定把工人文学进行到底。我知道,这是他的心声。”2013年,管新生花费12载与女儿管燕草合著的百万字《工人》长篇小说三部曲问世,“父亲把他在工厂工作的大半辈子生活积淀和思索融入了这部小说,融入了每个人物的命运中。他说,百年工厂其实就是百年上海。工人的命运,也就是一座城市——上海的命运。”管燕草说。

“海派文学有两个传统,缺失工人命运的海派文学是不完整的。”复旦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陈思和曾这样表示,“在海派文化的含义里,如果少了工人的生活文化,那么海派文化肯定是不完整的;反过来说,工人文化同样体现了海派文化的精神,是上海市民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上海是产业工人的起始地。工人往何处去?工人向何处行?”管新生说,劳动节这一天与市民读者分享工人题材小说,让他尤有感触。“工人组织在上海诞生,工人阶级在这里崛起,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与这些密切相关。新时代的工人群体与往昔已经大不相同,关注他们的悲欢喜乐,关注大上海新的故事,希望未来有更多工人作家与我同行,与这座城市同行。”

版权所有 沪ICP备14002215号-3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3678号
电子邮件:shanghaizuojia@126.com 联系电话:086-021-54039771
308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