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1月12日16:08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高伟、何建明、马娜
10月17日下午,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携其新作《上海表情》做客第340期思南读书会,与《作家通讯》主编高伟共同聊一聊新冠疫情时期在上海的所见所闻。作家马娜担任主持。
“勇敢的战士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上路”
今年年初,何建明因新冠疫情意外滞留上海。作为一名上海抗疫的见证者,他忠实地记录下了上海从开展抗疫到取得成效的过程,沉浸式地观察上海抗疫的独到之处。在何建明看来,抗疫中的“上海表情”值得关注,“这个‘表情’既是我自己看到的,也是身处这座城市中每一个人的表情,更是中国表情的聚焦。”
《上海表情》首发于《中国作家》杂志2020年第5期,当时中国文坛鲜少出现抗疫一线的作品。此稿一出,便引起了编辑高伟的重视。在高伟看来,何建明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的作家。何建明在被迫滞留上海的60天内,以战士的姿态投入文学写作,拿出了响亮的作品。高伟感慨,“这是一次了不起的战斗,勇敢的战士总是在最危险的时刻上路。”
何建明
在高伟看来,何建明着眼于上海战疫纪实,既是一次被动的选择,也是一次完美的选择。高伟谈到,“上海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应对疫情的实力,给世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书中的大量细节和文学表述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文学记忆,对历史、对中国、对世界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叙事性与抒情性融合的“表情”再现
马娜谈到,不同于传统纪实文学的客观与冷静,《上海表情》更多彰显出作家主体性,是叙事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这也成为了本书的创新之处。高伟谈到,何建明在书中写下了作为上海疫中人的切身感受,不仅记录了上海抗疫方法,更记录了疫情中每一个普通人的行为和思想潜意识。“从头到尾都是作家本人‘我’在叙述,真实记录了作家的采访行动,其中有很多个人独白,体现出个人心理意识的流动性,可以说是作家心理的独幕剧。”高伟说。
高伟
何建明坦言自己的心路历程,实则是一个从恐惧到舒缓的过程。在现场,他与读者们分享了书中两首极富个人情感的诗歌。在连绵的阴雨天过后,骤然出现的晴天使他写下《见到太阳真好》,定格那一刻的欣喜与温暖;当独自隔离在浦江边上的酒店,油然而生的悲怆之情促使他写下《致黄浦江:你流动,我心泪随动》。诗情随景生,何建明真切地记录下了疫情时期的百感交集与肺腑之言。
在高伟看来,从书中写下的上海零号病人追踪、与野猫互动、反复用热水洗澡等情景,能看出普通人置于特殊时期之下的个体感受。他谈到,“以‘表情’命名这本书就能看出作者的思考,所谓‘表情’从文学角度是指一个人的细节、感受与体验,这本书极具作家的主体感受,同时也是作者主体眼光看过去的‘表情’,记录了上海城市的表现和上海文化的特点,从头到尾用作者的主体感受支撑起了这部作品。”
马娜
笔耕不辍的劳模作家
马娜介绍,何建明从事创作40余年,出版和发表过五十余部作品。他曾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是建国后作家中唯一的获此殊荣的作家。作为曾与何建明一同奋战在汶川抗震救灾前线的老战友,高伟认为何建明是一位真诚、热忱的人民作家,始终坚持“一个人用一支笔在战斗”。他谈到,“从何建明的作品中可见,凡是重大历史事件和时间节点,他总是出现在采访第一线,不断地用自己的笔发出自己的声音,发出对时代的呼应,这些作品都很有分量,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现场读者
在创作生涯中,深入一线采访是何建明始终坚持的原则。他去过上海零号病人所在的同仁医院,奔赴远在金山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去过浦东机场,也走过上海的大街小巷。在何建明看来,上海的城市治理与疫情防控举措值得学习和借鉴,“我要了解‘上海哪些地方做得好’‘上海为什么能’,书中有一段话提到‘城市有爱,生命更灿烂’,这也是我的心里话。”
读者提问
何建明与上海颇有渊源,他的纪实文学创作与上海发展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除了《上海表情》,他曾先后为上海创作过全景展现浦东开发成就的《浦东史诗》、抗疫实录《第一时间——写在春天的报告》与纪念建党百年的《革命者》。何建明坦言,每一次写作都是极致劳心费神的过程。在创作《浦东史诗》中,由于劳累过度,他不幸得了带状疱疹,至今还留有后遗症。何建明至今保持每日写作五六千字的惯性,对于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他都怀有深切的使命感,“历史是要记载的,我不去写,可能真没有人写,每一部作品都是这么逼出来的。”
嘉宾为读者签名
「思南读书会NO.340」
现场:陈 思
撰稿:关 玥
摄影:迟 惠
编辑:江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