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5日16:35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来颖燕、刘汀、木叶、甫跃辉
6月22日下午,作家刘汀携新书《人生最焦虑的就是吃些什么》来到思南读书会第307期现场,与小说家甫跃辉、评论家木叶、来颖燕共同聊一聊都市生活中的吃与焦虑。
“吃唤醒了人生百态”
吃,是我们的日常关注点,而上班族通常会产生“中午吃什么”的困惑。刘汀的写作初衷正是源于自身的现实焦虑。2010年,刘汀在北京的一家出版社上班,每到中午饭点,办公室里就会飘荡着“中午吃什么”的日常交流。刘汀说,“写了‘午饭吃什么’之后我就顺利成章地思考早饭和晚饭有没有展开的空间,有意识地把它写成一本主题性的小说集。”
刘汀
刘汀尝试通过“吃饭”这件事,来探究都市人如何应对日常生活。在书中,每一篇小说关注的角度各有侧重。“早饭”想表现一个人实现财务自由后,物质性的欲望和需要都得到满足,那么这个人是否就能够获得幸福感;“午饭”聚焦于职场的中年人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晚饭”回归家庭内部,人到中年,当激情被家庭琐事消耗完毕,如何在婚姻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中寻找出路。
刘汀谈到,“我不想把吃饭这件事写得很复杂,语言、情感、节奏比较缓慢,某种形式上就像白米饭一样,顶多是蛋炒饭的小说集。”
来颖燕
在来颖燕看来,刘汀巧妙地把吃与人生百态串联起来。“刘汀对吃做了最原始的还原,把吃和焦虑两个词并置,唤醒了人生百态,并且赋予了寻常事物非日常化的灵魂。”
在小说所收纳的六个短篇中,吃饭三部曲的情节具有互文性,《夜宴》和《大师与食客》因为人物情节模糊而更有隐喻的含义,而《我们一起出来吃个饭吧》是比较特殊的尝试性写作,一个意外死亡事件,假装化身私人侦探,能否帮助一个人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焦虑?
六篇小说风格各异,“吃”始终是每一篇小说中的核心。来颖燕谈到,“吃在不同的小说中处在了不同的景深位置。当短篇小说成为一个系列,它的气息会丰厚起来,打开人生的盲区,告诉我们人生重构的方式。”
“焦虑是一种食物”
当人们在谈论吃什么的时候,很多时候已经不再处于饥饿的状态。木叶谈到,刘汀看似在写吃什么,实则已经在深入探讨人生和人心。当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会产生更多的困扰。“是否能够比昨天吃得好,或者能否吃出味道之外的东西?这其实也体现了一种焦虑。”他总结:“焦虑也是一种食物,关键是我们如何把它作为一种食物,如何把营养取为己用。”
甫跃辉
书的第一个故事《早饭吃什么》讲到吃早餐。甫跃辉说,“其实并不是完全粗浅地写早上吃什么,从早上吃什么吃出了商业,吃出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通过吃什么,把看似简单的基础问题延伸到了前面,一直写出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东西。”
他谈到,作为饮食大国,“吃”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中也多有体现。从《论语》中孔子讲“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到《史记》中鸿门宴,樊哙把生猪肉放在盾牌上切下来就吃;从《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到《水浒传》中武松喝酒配牛肉,透过吃这一个细节能够体现中国的饮食文化。
木叶
刘汀的小说从最基础的吃出发,同时也包罗了世间万象。在木叶看来,刘汀营造了一个黑暗的王国,“我们看不清食物背后的东西,但它们又离我们无限之近。刘汀不是要告诉你后厨和食材秘密,其实是想诉说人心和灵魂的秘密。”
写小说需要给“经验”化妆
刘汀写过诗歌、评论、散文、剧本与小说,作为一个跨文体的写作者,谈到不同文体的创作时,他说,“断断续续地写诗是为了保持语言的敏感性,写散文可以动用自己切实的生活经验来直接地表达观点,写小说需要给它化妆,要给它一个故事和结构。”
回到所有创作的起点,刘汀谈到自己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切身的感知,“当一个生命向你冲来之后,便会在你心里扎根,不断生长、长大,有一天就会开花结果。”
对于短篇小说的写作要义,刘汀说,“短篇小说就是要在最小的空间和时间里容纳最有力量的东西,尽可能地用最节约的文字表达出更丰富的内容。”
现场读者
甫跃辉谈到,除了篇幅以外,与中篇和长篇相比,短篇小说的叙事方式和写作方式也有巨大的区别。短篇小说既可以描写一个生活的横截面,例如海明威、契诃夫等,也可以是一个比较短的纵剖面,“即使是纵向的话也很集中,限制在数量较少的人物中。”
在木叶看来,刘汀的短篇小说在将叙事与抒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诗思。以《夜宴》为例,“我感受到他在克服某种抒情的东西,又把抒情和叙事尽力表达出来。他把形而下和形而上勾连起来,处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嘉宾为读者签名
刘汀的小说既有超出日常的人生哲学,同时也具有扎根日常的笔触。来颖燕谈到,“从他的作品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小说的本质,普通人的生活才最吸引人。这些细节是他描绘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元素,看起来无关紧要,但也正是这些无关紧要的细节构成了生活。”
现场:陈 思
撰稿:关 玥
改稿:陈 思
摄影:迟 惠
编辑:江心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