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5日15:47 来源:思南读书会 作者:思南读书会 点击: 次
从左至右为项静、付秀莹、金理、黄德海
9月28日下午,小说家付秀莹,青年评论家金理、黄德海以及项静作客第319期思南读书会。四位嘉宾从付秀莹新作《他乡》出发,探讨女性在“他乡”的精神流浪与个体成长以及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
当家乡成为了“他乡”
长篇小说《他乡》是付秀莹继《陌上》之后的一部重要作品,如果说《陌上》是对中国乡村的呈现,那么《他乡》的主人公则从乡村来到了城市。对于小说名《他乡》,付秀莹说,“‘他乡’不是自己的故乡而是一片异土,它让我们感到陌生和疏离,但又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们对它有时充满恐惧,这种恐惧有时又如此迷人。”
付秀莹
《他乡》的主人公翟小梨是一个来自乡村的年轻女性,她凭借自己的天资和勤奋闯入城市,改变了命运。从乡村到省会,从省会到首都,她在社会空间里不停地穿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她在精神上一直流浪,无处安放自己的灵魂。黄德海认为“他乡”是一个双重概念,在物理层面代表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转换,在精神层面则代表人物内心双重的变化,“当翟小梨从城市回望乡村时,家乡也成为了‘他乡’。”
黄德海谈到,《他乡》展现了外乡人是如何一步步走进城市的,风平浪静的生活表面下满是惊涛骇浪式的潜流。从乡村走到城市的人往往会有两套世界观,他们要重新学习城市的世界观,才能学会如何与人正常相处。在小说里,翟小梨时常处于反复挣扎之中,“这个挣扎的状态就是一个人不停地在世界观切换当中出现的缝隙。”黄德海说。
黄德海
金理谈到,《他乡》令人想到反向的《荷马史诗》。在《荷马史诗》中,流浪的英雄奥德赛漂流他乡,妻子在家纺织、抚养孩子。但是在《他乡》中,女人不断地被“他乡”蛊惑外出历险,而丈夫喜欢家里的小天地,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两个人之间没有精神上的沟通,渐行渐远。“读完这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之间的故事以后,你会发现她的肉身和灵魂始终没有找到安放之地。”金理说。
金理
《他乡》以一封写给“亲爱的某”的长信作为结尾。翟小梨和“亲爱的某”相遇在交错而过的火车上,就在电光火石一刹那,翟小梨透过车窗看到了对面“亲爱的某”。这个“亲爱的某”是谁?金理认为那是主人公的镜像,如同照镜子一般,翟小梨透过车窗认识了一个更内在的、更理想的自己,“所以没办法在其他人身上安放灵魂和肉身的翟小梨,最后找到的倾诉对象就是自己。她在大千世界走了一圈,发现最后能够落脚的、倾诉的只是一个‘我’,一个更加内在的‘我’。”
项静
项静谈到,《他乡》这部小说整体上有一个精神递进的过程,精神的流浪、历险和成长到最后落脚到当代中国,无论是城乡差异还是都市女性的成长,都和整个社会有着层层叠叠的关系。
谁是“翟小梨”?
主人公“翟小梨”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原型?她到底是谁?面对很多读者的疑问,付秀莹回答道:“可能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翟小梨,她们的经验是相通的,心路历程是共同的。”
付秀莹认为塑造一个小说人物需要经历艰难的艺术转化,“我不可能抓住每个读者解释,我不是翟小梨,翟小梨不是我。”她更愿意让读者相信,书中的这些人物可能活生生地存在过,或者正在存在着,以后也会存在。
她认为,小说家隐秘的快乐在于“我写了,你信了,我塑造的人物活了。”付秀莹说,“他可能活了三五天或者一两年,如果有幸活过五年或者十年,我觉得对于一个小说家来说就太幸运了。”
付秀莹谈到,小说家要对人物怀有一种体贴、理解或者悲悯,写作是和人物一起分担痛苦、一起成长的过程。“写作中的艰难与承受的压力是小说家成长的助力,它促使我去真正地理解生活、理解翟小梨、理解那么多跟翟小梨一样的人,以及理解自己的内心。”
小说中,翟小梨每走一步都会犹豫、彷徨,而付秀莹也经历了这样不断自我怀疑、追问甚至逼迫自己的过程。她谈到,翟小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她内心的过往,其中有很多一触即痛的伤疤。
她说,“有时我仿佛觉得翟小梨就是我,我也会为她流泪,有时我会跳出来远远地看着她。”项静也谈到,当作者处于良好的写作状态时,她可能会分不清谁是人物谁是自己。
现场读者
黄德海谈到,文字是作者记忆的一部分,而非现实生活,但是一个作家的虚构脱离不了自己熟悉的生活,或多或少会带有自己成长的印记。假定作品的虚构性应该是读者的常识,而读者的信以为真也是对作家虚构能力的褒奖。
七个短篇:多声部的合奏
《他乡》在小说的主体部分之外,还穿插了七个短篇小说。这七个短篇有的是延长和往前推进主体叙事,使人物更加丰富和饱满;有的是解构甚至颠覆主体叙事,与小说主体构成多声部的合奏,通过倾听他者的叙述去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七个短篇的设置使小说文本不再那么“畅快”和“清澈”,而变得有些“浑浊”,如同环绕山峰主体的重重迷雾一般,增加了作品的复杂性。“你忽然转身发现生活不是那样的。貌似是真实的,其实是虚假的;貌似存在的,又好像根本虚无缥渺;貌似你能够把握世界,但是又好像非常无力。”付秀莹说。
在郑大官人的短篇自述中,付秀莹对这个人物的心理进行了颠覆。郑大官人对翟小梨的爱情忽然消失,在感情如此浓烈之时,他突然觉得毫无兴致,一段感情就这样无疾而终。付秀莹借此写出了情感的脆弱和不可捉摸,也表达了自身的困惑:爱情到底是否存在,会存在多久?是不是值得我们追寻?
读者提问
黄德海谈到,在古希腊神话中,爱神阿佛洛狄忒诞生于大海浪花的泡沫之中,这似乎暗示着爱情的易散和易消逝是一种常态。人们一直认为坚固而牢不可破的事物转眼间就烟消云散,这是从古希腊神话到现在一直存在的困境,也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在七个短篇中,读者发现原来翟小梨的公公婆婆也曾经有过青春的理想和热血,也被外界伤害过;他们的女儿章幼宜有过那样惨痛的婚姻经历,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同情和悲悯的人物。七个短篇在多种声音的反驳与辩论中探讨生活的真相,“我试图更好地理解这些人物,去消解小说前面不良的情绪,使这个作品更宽阔。”付秀莹说。
嘉宾为读者签名
金理谈到,这七个短篇能够帮助读者去认识世界的复杂性。一个人需要通过与他人不断地的交互来认识自己,通过倾听和理解他者来对自身有更加全面的理解。这本小说不仅讲述了个人的苦难,更重要的是书写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女性如何新建立起与这个世界的关系,“学会倾听他者的声音,从大家互相抱怨的状态中走出来,往宽阔温和的生活状态走去。”
现场:陈 思
撰稿:法雨奇
改稿:陈 思
摄影:迟 惠
编辑:江心语